《野叟曝言》研究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ui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野叟曝言》在篇幅上为中国古代小说之最。问世两百余年来,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反响。在学界,该作品虽然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对其评价却是毁誉参半。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尝试对夏敬渠创作《野叟曝言》的文化心态进行寻根探源,对作者及作品进行重新解读与审视。
  全文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从夏敬渠的家世、家风入手,对《野叟曝言》的作者进行深入解析。主要从夏敬渠家乡江阴对作者的影响、夏氏家风对作者的影响及夏敬渠姻亲对其的影响三个维度展开论述。
  第二章,从作者的文化心态角度,对《野叟曝言》的创作动机进行剖析。在学界研究基础上,结合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认为其创作动机在于抚慰作者毕生曾蹉跎科场、报国无门、情路不顺、贫穷困顿等不平的人生遭遇,展示诗学、医学、算学、兵学、史学等方面的过人才华,实现士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理想。
  第三章,阐述《野叟曝言》的思想文化意蕴。将夏敬渠还原到18世纪的清代这一独特的历史阶段,对作者及作品进行重新解读。对于黑暗现实世界的批判,从官场黑暗、科场混乱、僧道横行三个角度入手。爬梳了作者的宗教观,明确其除佛灭道、整肃儒教的宗教主张,并对作者宗教观念中存在的非理性成分展开探讨。从君臣关系、选才制度两个角度分析作者的政治观。倡导以“礼”来处理家族内部成员间的复杂关系,既有传统迂腐的一面,强调以孝悌、三从四德、夫唱妇随等传统礼教来维系家族成员之间的和睦关系,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其家族观的终极追求在于使后嗣不断繁衍,实现家族的繁荣昌盛。作者的女性观较为复杂,既有作为理学家倡导女性舍命全贞,主张男尊女卑,认为男女婚姻应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落后的一面,同时又存在包容女性再婚、肯定女性的社会地位和追求爱情的权力等积极的一面。
  第四章,对《野叟曝言》中的主要人物进行分析。首先从人物形象系列的角度将作品中的众多人物进行归类,从作者在创作《野叟曝言》时,有意将其作为一部儒家行事标准的教科书,希望借助小说来教化万民角度出发,选取了其中作为圣人的文素臣、作为天下圣母的水夫人及作为闺阁典范的未鸾吹等正面形象加以具体论述。
  第五章,解读作品整体世界的建构模式。作品中建构了“二元对立、双层嵌套”的世界结构,所谓“二元对立”是指文素臣所处的黑暗现实世界与其最后一手打造的理想世界相对立,所谓“双层嵌套”则是指在黑暗和理想两大世界中,又分别存在着带有各自典型特点的小世界。
  第六章,探讨《野叟曝言》在艺术上的成败。《野叟曝言》在继承传统小说叙事技法、汲取史传文学营养的基础上,采用了四条主线并进情节推进路线,每条主线又都可按时间顺序划分为三个阶段,与二元对立、多层嵌套的世界观共同构成了繁复精巧的叙事结构,然而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呈现出脸谱化的特征,且在艺术上存在情节创设一成不变、文章意脉不畅及为人诟病的情色描写等缺陷,成为作品的又一败笔。
其他文献
亲亲相隐制度,也可称之为亲属容隐制度,指特定亲属间可以互相隐匿罪行,但是只有在特定罪名内不追究其刑事责任,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历代统治者都沿袭了亲亲相隐制度。在西周时期,亲亲相隐制度已生根发芽。春秋战国时期,在记载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子路》中首次提出。随后这项制度在汉朝确立,也是在这个时期,亲亲相隐制度开始由“单向隐匿”向
保辜制度作为中国古代司法制度中特有的纠纷解决机制,指在伤害案件中,官府经过验伤,并结合法律规定,给行为人设立与之相对应的辜限,在辜限内,行为人对被害人进行事后救助,待期限届满时根据被害人伤情来判定刑罚。《公羊传·襄公七年》是现存史料最早出现关于保辜内容的记载,历经战国制度变迁,在大一统秦朝时期,进一步发展,对辜限的规定已有所体现;汉承秦制,《汉书》中对保辜制度的解析更为清晰,但种类少、时限短、适用
学位
美国法官的弹劾问题,事关整个美国法官系统内部的运行,是美国法律制度史上一项重要内容,美国法官弹劾制度在美国的弹劾制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法官弹劾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司法制度,也是法官身份保障制度之一,在实践中主要是对存在违法犯罪的司法官员进行的控告和审判,从而让他们去职,这对于维护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使得权利之间相互制衡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本文的研究方向侧重于美国弹劾制度中的法官弹劾制度研究,结合美国
学位
粉壁,墙面平整,其上施有白灰,可录写文字。两宋时期,粉壁题记受到文人、墨客的推崇,传世的诗词中,有一部分是在粉壁上创作的。文艺创作中的粉壁,是附属于寺观、驿站、亭台、楼阁、酒肆等建筑上的,这与用于公布告示的粉壁有本质上的不同。传播诏令、条法等内容的粉壁是官修的,其使用权属于宋政府。  在粉壁上公布诏令的做法,可追溯至汉代。悬泉置遗址中就曾发现一面录写有《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的墙壁。唐
学位
在法律上每个人都平等的享有所有权,但现实生活中,由于个体特殊性具有偶然性可能产生使人物化倾向、导致贫富差距的危险即每个人实际占有财富不同。所有权事实上不平等与所有权的初衷走向对立面,令人思考所有权是否具有平等性以及如何理解这些问题。再读黑格尔的所有权理论,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反思这些事情。  黑格尔认为法令是“成为一个人,并尊重他人为人”,前半句规定人有一项义务拥有自己的财产即所有权。不同于实体法规
学位
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长城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矛盾日益突出,长城环境发生蜕变,大规模旅游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使得长城地段不断被人拆毁和挤占。长城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恶化加速了长城自身的自然老化、退化和人为损害。虽然我国已经相继制定了以《长城保护条例》、《文物保护法》为核心的多部有关长城保护的文物、世界文化遗产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及地方法规,为长城提供了体系化的法律保护。但目前对于长城保护的立法等主要集中在长
学位
民事撤诉制度是民事诉讼的一项重要制度,是民事诉讼的处分原则和程序主体性原则的充分体现。在司法实践中,民事撤诉不但是人民法院结案的一种重要方式,更是当事人处分自己权利的有效手段。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现行民事撤诉制度依然带有浓重的计划经济体制时代的色彩,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需求,无论是理论基础、制度设计还是实务操作上都亟待完善革新。为此,本文从民事撤诉的涵义与性质出发,在对民事撤诉进行法理分析的基础上
学位
本研究探讨了南非与莱索托两国在实施“莱索托高地水利项目”(LHWP)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同时指出,尽管挑战不小,超越冲突,开展协作,将大有裨益。南非是个区域性大国,但由于水资源匮乏,从而与高山上的小王国莱索托构成了依存关系。本文深入分析和探讨了项目实施过程中政府换届和政策变迁所造成的挑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确保其顺利完工。即是,项目的挑战可以被克服,却不能导致项目终止。其中,最主要的挑战是控制门的位
学位
近代以来,中国早期改良派在对西方国家政治形态的观察中,形成了对共和制度的初步认识。他们对于西方共和主义的理解,成为后来中国共和思想的基础。甲午战争后,这种为立宪派所拒绝的共和主义,被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所接受并传播开来。此后,在中国现代化的目标上,思想界形成了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两种对立的主张。1903一1907年间,围绕这两大思潮,立宪派和革命派之间展开了一次关于改良与革命、君宪与共和的论战。经此
学位
德国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中的典型代表,实行议会制民主政治体制。德国的民主制度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特别是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和纳粹的法西斯统治,德国人民对权力的制约表现出特别强烈的要求。在德国的民主制度中形成了很多有德国特色的创新。本文通过对德国政治、历史的发展和二战后议会制民主政治体制建立的分析,试对德国民主政治中的权力制约机制进行介绍性分析和概括,特别是法西斯在德国的统治对德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影响做一些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