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在贺江封开河段爆发了严重的等足类寄生虫流行病,给当地网箱养殖和江河鱼虾资源造成极大危害。本文针对寄生于贺江水域自然条件下的鱼类和虾体表的两种等足类寄生虫的某些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以期为下一步预防和控制由该寄生虫所引起的病害提供参考。
形态学及病理学观察结果表明:寄生于鱼体表的寄生虫为等足目、扇肢亚目、鳃虫科的Alitropus typus,其主要寄生于鱼类的鳃腔内,其次为胸鳍的基部,主要以吸取宿主鱼类的血液为生,在摄食过程中给宿主造成严重的病理损伤。寄生于河虾体表的寄生虫隶属于扇肢亚目、珊瑚水虱科(Corallanidae)、Tachaea属,至今未能定种,其主要寄生于河虾的头胸甲部位,在腹部偶有发现。这两种寄生虫均营暂时性寄生生活,多分布于水体的中下层,为底栖性动物。
Alitropus typus一年繁殖一次,繁殖期受水温的影响,每年6、7月份是Alitropustypus集中的繁殖期,受精卵在由抱卵片所组成的孵育腔内进行发育,直至形成幼体才从母体释放出来,刚释放出来的幼体与成体形态基本相同,只是缺少第七对胸肢。寄生于河虾体表的寄生虫一年内可繁殖多次,繁殖方式与Alitropus typus相同,为卵生生殖,刚孵出的幼体同样缺少第七对胸肢。两种寄生虫均为雌雄异体,雌雄之间有许多形态结构上的差异,并且其种群雌性个体的数量均多于雄性。
采用刺网和诱捕的方法对贺江野生鱼类进行捕捞并现场统计Alitropus typus的感染情况,结果分析表明:Alitropus typus种群在不同宿主鱼上的感染参数从2006年5月份开始上升,至7月份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于次年的1月达到最低点并一直维持到3月份,从4月份开始有所回升。不同宿主鱼上的感染参数有所差异。不同体长段宿主鱼的感染参数及寄生虫的频率分布也不尽相同。Alitropus typus种群在不同月份及不同宿主中均为聚集性分布,且聚集强度随着平均密度的增加而增加。Alitropus typus种群在不同宿主中的感染参数与环境温度及宿主的体长有各自不同的相关性。采用虾笼诱捕的方法获得野生河虾并进行Tachaea sp.寄生情况的统计,结果表明:不同月份河虾体表Tachaea sp.种群平均密度变动范围在0.065~0.348之间,平均感染强度变动范围在1.017~1.079之间,感染率变动范围在6.729~33.548﹪之间。随着宿主体长的增加,感染率逐渐降低,其种群在不同月份中均为聚集性分布,平均密度、感染率与水温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平均感染强度与水温呈弱的负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