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行为与区域经济收敛——基于公共支出和制度的视角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stinyjack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增长收敛论题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理论最为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该理论考察不同经济单位之间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异,以此来预测地区间的经济差异的发展趋势,这种地区间的经济差异是会趋于消失,还是会长期存在,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判断。而该课题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地域宽广,地区间经济差距明显扩大的国家而言,有着非常现实的研究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地区间经济差距有着上升的趋势,东、中、西三大区域的经济差距明显增大。众多学者对中国地区间差距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研究,其中,从经济收敛角度进行研究文献成果也十分丰富,但是从政府行为对经济收敛作用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文献却不是很多。实际上,中国政府也逐渐认识到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严重性和艰巨性,先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包括财税政策改革,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一系列区域发展政策来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因此,本文选从政府行为的角度来研究该课题,研究政府行为与经济收敛的关系和相关的收敛机制。   在以往文献研究基础上,本文从公共支出和制度两方面着手来研究政府行为与经济收敛的关系。通过理论探讨和实证检验的方法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首先,通过新古典理论和新增长理论,探讨政府对经济增长收敛作用的可能性和相关收敛机制。其次,本文通过对一定样本期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测算政府行为在经济增长收敛中发挥的实际政策效果。   通过实证分析,本文所得到的主要结论是:(1)我国的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绝对收敛,区域经济增长总体上呈发散趋势,即地区之间经济差距呈扩大趋势。   (2)为了研究政府行为与经济收敛的关系,加入购买性支出、转移支付、市场化指数等变量进行条件收敛分析。研究发现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支付不仅没有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反而加大了这种差距;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   最后,本文从公共支出和制度两方面分析目前我国政府行为在促进经济收敛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公共支出应向公共职能转变和政府应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的市场化进程的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期刊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金融周期及其与经济周期的关系的研究开始得到学界的重视,金融危机的爆发机制和各国所采取的超宽松政策都超出了主流经济理论的解释范畴,不管是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还是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都要求将金融因素融入到宏观经济周期理论中去。信贷扩张和资产价格上涨是金融周期过程的主要推动力量(Borio,2012)。信贷扩张带来的是购买力和生产力,通过信贷提供的资金使得投资和生产延续。一笔优质的
学位
在21世纪的今天,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是世界各国追求的目标。目前,广西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发展大机遇。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成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理念和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具体途径。目前,国内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循环经济进行了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