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消费与打工妹自我认同研究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gwz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社会,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封闭性和不平等性,以及受消费文化的影响程度不同,使得城市女性与农村女性的身体在视觉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前者更多地被贴上时尚、性感等商业化元素的标签,后者则表现为封闭、保守。然而如今已有研究表明,新生代打工妹已经成为积极的“消费主体”:她们的外表已经脱离了乡土气息,更加注重打扮,除了根在农村,仍然是农民身份外,从表面上看不出她们和城市同龄人有什么区别。那么,打工妹这种将乡村的身体改变为城市的身体的心理过程是如何形成的呢?身体消费与她们的自我认同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正是基于此,本文展开了相关研究。本研究遵循“打工妹身体消费认知:自我认同的社会心理构建”——“打工妹身体消费实践”——“打工妹身体消费实践与自我认同的冲突”思路,从自我认同的理论视角来解释打工妹的身体消费行为,具体采用个案访谈的方法,对在长沙市Z社区的打工妹进行调查,以期了解其身体消费的社会心理形成过程,着重探析其背后的社会分类、社会比较运作法则及最后形成的自我类别化认同。同时分析打工妹在认同影响下所进行的身体消费实践及相应策略以及她们在身体消费中面临的个体与结构性限制性因素等。本研究的重点在于从心理和行为两个层面来分析打工妹身体消费中的自我认同构建过程。本研究在对打工妹的身体消费与自我认同分析中,笔者认为打工妹对身体外在表现的关注,在日常生活实践中通过日常护肤、美容、美法、美甲、化妆、减肥、健身甚至整容等消费方式来维护和美化自我的形象资本,这正是她们借助身体消费来获得自我认同、群体认同感以及社会认同的表现。然而,这种通过消费实现的“自我转型”显然不仅仅取决于打工妹们的行动的实践,而更多的是受其消费欲望与支付能力的失衡、日常生活程式及交往圈子的局限性,面临婚姻的挑战等个体与结构性限制,这使得打工妹并不能靠身体消费来重建一个新的社会身份,从而导致其再次陷入自我认同的困境中。
其他文献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在本身及其环境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一般来讲,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和特征表现在五个方面:(1)具有稳定的情感;(2)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
单亲家庭是指夫妻双方因离异或丧偶而仅有一方同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的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单亲儿童是指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未成年人。单亲儿童,他们本该是最快乐的童年
研究背景:布氏杆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被认为是全球最常见的人畜共患病之一,由布氏杆菌引起的,属于变形杆菌的α 2子类,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具有嗜酸性,需氧,无芽孢,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党中央和国家给予高度重视并不断努力在解决的问题。而农民问题现在并在将来长期都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民问题能否得到好的解决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