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城市中汽车的保有量逐年增加,城市道路的动、静态交通量也在不断攀升,停车问题逐渐突显出来。作为发展的核心区域,城市中心区所担负的高峰交通容量巨大,停车问题更为严峻,同时城市中心区的规划及发展已趋于成熟,内部路网成型,地面停车设施的新建和改造较为困难。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采用附建式立体停车库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交通压力。结合调研实例发现,现有附建式立体停车库在设计及建设过程中,一方面没有能够很好地与区域交通环境相交接,在停车区域内,仍会出现车辆滞留,并影响到外部城市道路的通行状态的情况;另一方面,作为特殊形式的停车设施,其形态及外部空间设计并没有受到设计者足够的重视,导致车库建设区域的空间感受较局促,出现与原有建筑形体之间不和谐的现象。如何通过建筑设计及城市设计的手段,有效地保证附建式立体停车库融入城市区域空间环境,如何有效地完成停车系统与城市道路的交接,如何通过创新的手段减少停车活动消耗的时间,将成为本文重点研究的内容。因此,本文将以城市中心区附建式立体停车库外部空间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化分层的研究手段,按照空间范围的不同,将附建式立体停车库外部空间设计分为三个层级进行研究,主要包括有:第一层级,将附建式立体停车库与原有建筑及其所属空间视作一个完成的系统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并分析该系统与外部城市道路空间的连接方式。结合系统内部交通量的测算,通过数据的分析完成停车车道数量的计算,并在此基础上分类别研究停车车道与城市道路的连接方式。第二层级,主要研究停车系统内部附建式立体停车库主体的形态与城市空间、周围建筑形态之间的关系。结合具体的案例,分类别分析不同区域模式下,车库主体形态与其所属空间的关系。并以附建建筑与附建式立体停车库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作为切入点,研究附建式立体停车库所停放车辆出入模式的不同。第三层级,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附建式立体停车库前区缓冲停车空间的概念,通过分析可知,缓冲停车空间以缓冲停车位的形式进行设计时,其实用性较高。结合所建立的数字模型,提出了缓冲停车位数量的计算公式,根据不同停车位的排列方式可进一步完成缓冲面积的测算。最后通过附建式立体停车库环境价值的评估手段对其空间设计及运营模式进行充分的评价,并结合物联网的管理模式,对于未来城市立体停车系统的发展提出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