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沂、沭两河流贯鲁南、苏北地区,两岸土地肥沃,开发历史悠久,孕育了灿烂的区域文化。然而,自1194年黄河夺淮以来,自然环境不断变迁,致灾因素渐增,以农业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以及欠发达的商业、相对闭塞的交通状况等因素不足以抵御自然灾害的侵袭。有清一代267年间,该地区主要的自然灾害类型有:洪涝、旱蝗、地震、冰雹等。由于流域内气候条件、社会环境以及各州县地理条件的差异等多方面综合因素的影响,灾害的时空分布状况亦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但总的来说,流域内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灾害类型多、波及范围广、多灾并发且连续性强、破坏性大等特点。沂沭河流域频繁的自然灾害对于区域内社会发展,尤其是对农耕社会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首先,频发的灾害直接或间接地戕害着人民的生命,大量的人口死亡或迁移,使得当地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其次,它也影响了当地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导致了土地面积的减少、地权的转移、耕作制度变化、粮食价格波动、耕牛的宰杀或买卖等情况,滞后了农业发展的速度与水平。最后,它造成了当地社会政治的不安定,各种形式的社会矛盾层出不穷。可以说,自然灾害的影响已经深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影响了整个区域的发展水平。清代集历代荒政之大成,在相对完善的救灾体制之下,清政府前期抗灾救灾的应对措施是卓有成效的。然而,随着封建社会政治的衰败,清后期在这一地区的应对措施呈颓废局面,民间自发组织的抗灾救灾应对活动则成为社会应对的主流,在给予其肯定的同时对其救灾的实际效果不可估计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