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玉螺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来源 :鲁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h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中国北方沿海的扁玉螺(Neverita didyma Roding)野生群体为研究对象,应用简单重复序列区间扩增(inter simple sequence repeat,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扁玉螺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从群体遗传学角度揭示了扁玉螺野生群体的遗传结构,对其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评估,探讨了不同野生群体之间的遗传关系,以期为保护和合理利用扁玉螺种质资源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通过优化ISSR-PCR反应体系,从30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13个用于ISSR分析。13个引物均显示出不同程度的多态性,在3个群体90只个体中共检测到161个位点,平均每个引物记录12.4个位点,扩增产物的分子量大多在200 bp-1600 bp之间。 2、多态性位点比例和Shannons指数是衡量群体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实验结果显示:青岛、大连和烟台3个群体的多态性位点分别为74.53%、74.53%、85.09%,可见,烟台群体的多态性位点比例明显高于青岛和大连群体,虽然大连群体和青岛群体的多态位点百分率相同,但综合Shannons信息指数(I)和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两组数据来看,各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的高低依次为YT>QD>DL。 3、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s信息指数(I)在群体水平上分别为0.2811和0.4189,在物种水平上分别为0.3395和0.5113,显示出扁玉螺群体拥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物种水平的遗传多样性高于群体水平。群体内遗传多态度比例(Hpop/Hsp)为0.7873,群体间遗传多态度比例(Hsp-Hpop)/Hsp为0.2127,即扁玉螺群体发生的遗传变异有78.73%存在于群体内,21.27%的变异存在于群体间,这说明群体内的变异是导致群体间分化的重要因素。 4、利用AMOVA的等级剖分法得出的群体间和群体内对总的遗传变异的贡献率表明,扁玉螺27.16%的变异发生在群体间,72.84%的变异发生在群体内,显著性检验显示扁玉螺群体间和群体内均有极显著的遗传分化(φst=0.2720,P<0.001)。这与上述3中的分析结果是一致的。 5、群体内的遗传相似度反映了群体内个体间的遗传差异,本实验结果显示:QD群体内个体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平均为0.7709;YT群体内个体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7307;DL群体内个体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7824,表明YT群体内个体间的遗传差异较大。 6、遗传距离(D)和遗传相似度(S)是衡量群体间遗传变异程度的重要参数,S值越大,表明亲缘关系越近,遗传变异越小;而D值越大,则表明亲缘关系越远,遗传变异越大。通过对青岛、大连和烟台3个群体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进行比较的结果显示:QD与DL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DL与YT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最小。遗传相似度的结果为YT与DL群体间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大。表明在扁玉螺3个自然群体中,DL与YT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DL与QD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远。 7、根据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和个体间的遗传相似度,用NTSYS V2.20软件中的不加权类平均聚类法(UPGMA)分别对三个群体及三个群体的90只个体进行聚类。结果显示:群体间的聚类结果与上述6完全相同;QD、DL和YT群体内的各30只个体分别汇聚成各自独立的一支,表明群体内的个体间有高度的遗传相似性。 8、扁玉螺3群体之间的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1720,由Gst估算的基因流(Nm)为2.4063。这表明3群体之间存在着有效的基因流,遗传漂变不是影响扁玉螺群体遗传分化的主要因素;引起扁玉螺群体遗传分化的因素可能与其繁育方式、各居群之间分布不连续造成的地理隔离、以及人为过度采捕导致资源量减少等因素有关。
其他文献
目前,土壤盐渍化是制约农业生产的一个全球性问题,盐害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造成作物减产。因此,提高作物的耐盐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植物育种工作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其中,转基因研究为人工改良作物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目前基因工程领域主要通过改变植物本身基因表达水平或引入外源耐盐基因来进行作物的人工改良。而植物耐盐相关基因的克隆、鉴定,并加以利用,己成为此研究的热点。本文所要研究的两个基因就是与耐盐有关。我
头足类软体动物的免疫系统还很不成熟,主要依赖血细胞吞噬、水解酶、氧化酶、活性氧等介导的非特异性免疫抵御病原生物,但头足类体内具有脑啡肽(enkephalin,ENK)、白细胞介素-1
为了揭示不同水分胁迫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块茎产量形成的影响,本文以马铃薯“费乌瑞它”和“克新1号”为材料,在大棚条件下,于2013、2014年分别设置苗期重度水分亏缺(最大田持的35%)、轻度水分亏缺(最大田持的50%)、充分灌溉(最大田持的65%),和块茎形成期重度水分亏缺(最大田持的45%)、轻度水分亏缺(最大田持的60%)、充分灌溉(最大田持的75%)处理,系统观察测定了不同处理下,不同生育时
盐胁迫是自然界中主要的非生物胁迫之一。阳离子运输体及植物体内阳离子的均衡对植物耐逆及生长发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K+和Na+对植物耐逆和营养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所引起的丙型肝炎呈全球性分布。据WHO估计,目前全世界约有1.8亿HCV感染者,且呈增长趋势。HCV感染所致的丙型肝炎慢性化率高达75%-85%,可
PcG蛋白最初在果蝇中被鉴定,此蛋白家族在维持Hox基因阻遏状态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Trithorax蛋白家族与PcG蛋白的作用是相互拮抗的,它们在发育过程中激活Hox基因的表达。这两
多年生黑麦草(Folium perenne L.)是重要的禾本科牧草和草坪草,目前在我国广泛种植。本文以多年生黑麦草绿化草种顶峰(Pinnacle)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外源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
保护性耕作是新型的土壤改良耕作的形式,是现代农业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秸秆覆盖地表、少耕、免耕、防止坡面土壤侵蚀以及合理轮作轮耕技术的合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它可以在人群中引起严重的急性和慢性感染,成为医院常见的病原菌之一。由于铜绿假单胞菌具有较强的内在耐药性,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Bodey et al.,1983;Kohler etal.,2001)。因此寻找铜绿假单胞菌中的耐药基因、研究其耐药机制对于控制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使用七种抗生素对铜绿
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di-(2-ethyl hexyl)phthalate,DEHP)是一种具有弱雌激素和抗雄性激素的活性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它对野生动物和人类的生殖发育毒性已引起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