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钛纳米颗粒的毒理学及生物学效应研究

来源 :天津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HYP02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米二氧化钛独特的理化性质决定了其毒理学研究的特点,纳米二氧化钛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空气和水环境,最终进入人体,因而纳米二氧化钛的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评定已经成为2l世纪毒理学的新课题。本文以小鼠和大型蚤为实验动物,分别探讨纳米、微米二氧化钛对哺乳动物的毒性效应(非暴露式支气管染毒)和纳米二氧化钛对水生生物的安全性。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包括:(1)纳米和微米二氧化钛对小鼠肺部毒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纳米二氧化钛10mg/kg bw组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和其它实验组,且差异显著(P<0.01或P<0.05);纳米二氧化钛1mg/kg bw组的白蛋白(ALB)、总蛋白(TP)、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LP)也均高于对照组和微米组,差异显著(P<0.01或P<0.05);微米组除ALP与对照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0.01),ALB、TP、ACP与对照组相比均没有明显差异。说明纳米二氧化钛颗粒对小鼠肺部损伤比微米级二氧化钛更严重,引起气血屏障的渗透性改变,以及早期纤维化,并表现出剂量依赖性。(2)不同粒径(5±1、25±5、100±5nm)纳米二氧化钛对小鼠的急性毒性效应。实验测定了各项血清生化指标和小鼠脑、肺、肝、肾、脾各脏器中钛的含量。血清中TP、AKP和LDH显示,除高剂量100nm组外,其它处理组均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肝部损伤,其中高剂量5nm组三个指标均显著升高,其肝损伤可能最严重;血清MDA、GSH-Px和SOD显示,中、低剂量时,5nm和25nm处理组产生氧化应激,高剂量时均出现氧化损伤。从钛在各组织器官中的分布可以看出:①纳米二氧化钛可通过嗅神经转运到脑部,脑部钛含量随浓度降低和粒径的减小而升高;②纳米二氧化钛在肺部沉积,其中5±1nm和25±5nm的二氧化钛颗粒在组织更难清除,并且更容易从肺部转移到其它器官(如脾、肾、肝等),特别是中、低剂量。这可能与不同粒径的纳米二氧化钛颗粒的团聚特性有关。(3)以大型蚤为模式生物,研究纳米二氧化钛在泄露情况下对水生生物大型蚤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纳米二氧化钛悬浮液状态不同,大型蚤致死原因有所差别。当其处于悬浮态时,大型蚤可能由于食入过量纳米材料或水中含氧量过低窒息死亡。
其他文献
生物质气化技术是生物质能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它可以将不易降解的大分子碳氢化合物转化为小分子的碳氢燃料。在空气气化已广泛应用的今天,因富氧气化可以得到中热值燃气及CO/H
换热器是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化工、医药、动力、轻工、制冷等行业的一种通用的设备。在当前局面下,能源短缺,能源被利用的潜力需要被充分挖掘,热交换过程的合理组织、高效
学位
如何以先进的采空区精密探测技术为手段,开展以采空区精密探测为基础的采空区安全分析、采场回采质量综合评价,复杂边界矿柱安全高效回采等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已经成为我
目的 对比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与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单独及联合检查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行眼底造影检查患者120例,随机分为A1组、A2组、A3组,各40例.三组术前均给予
目的 系统评价沙利度胺治疗克罗恩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及维普等数据库,纳入有关沙
学位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目的 探析腹股沟疝施行小切口无张力疝修补手术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腹股沟疝患者,应用电脑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实施传统疝修补手术治疗,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