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蛉是一类体积较小的吸血昆虫,隶属双翅目(Diptera)、毛蠓科(Psychodidae),在我国分布广泛,基于形态特征分类已记录白蛉40余种,部分蛉种可传播利什曼病、巴尔通体病和白蛉热等疾病,具有非常重要的医学意义。对白蛉的准确鉴别,了解白蛉的生态习性,深入阐明传病蛉种的生物学特点尤为重要。本课题的研究策略:首先,在我国河南、四川和海南等地灯诱和人工采集白蛉,调查当地白蛉的生态习性,分子鉴定白蛉的血源动物,依据海南海口全年的灯诱采集标本,初步分析阐明其季节消长规律。其次,检视白蛉的形态特征,鉴定种类;扩增对应样本的mt DNA-COI、Cytb和rDNA-18S基因片段,测定和分析序列,结合形态鉴定的结果,分析分子特征在种内与种间的差异,筛选适合的DNA条形码用于白蛉种类鉴别。再者,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现场采集的中华白蛉成虫分为雌、雄的头部、胸腹部4组样本,分别进行转录组测序、功能注释与差异表达基因分析。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我国四川和河南两地的中华白蛉的生态习性存在一定差异。采自四川的白蛉孳生地为山洞和土洞,近家栖,河南的白蛉孳生地为人居的土窑洞,家栖。分子鉴定的血源动物包括:猪、兔、鸡、狗、牛和人等,四川的白蛉主要吸血对象是猪,而河南是鸡,两地均检测到人和狗,其中人的比例分别为4.54%(四川)和41.67%(河南)。2、2015年8月-2016年9月在海南海口全年共捕获377只白蛉,种群密度总体不高,高峰呈双峰,为6月和11月。3、本研究共检视和记录了2属7种白蛉的形态鉴别特征,包括:白蛉属的中华白蛉和施氏白蛉,司蛉属的贝氏司蛉、应氏司蛉、歌乐山司蛉、鳞喙司蛉和鳞胸司蛉。获得对应蛉种的mt DNA-COI和Cytb序列,以及rDNA-18S序列(除歌乐山司蛉)。综合分析结果显示,mtDNA-COI、Cytb和rDNA-18S均可作为DNA条形码鉴别上述白蛉种类。4、贝氏白蛉复合体存在多个隐种,我国的贝氏司蛉与泰国的贝氏司蛉关系密切,与贝氏司蛉A和B种的mtDNA-COI序列差别大,暂定为贝氏司蛉C种。5、高通量测序获得中华白蛉的转录组序列,共133,835,342条原始reads,大于Q20的reads数128,090,788条,占原始数据95.71%,共31.7kM。组装获得32,628条unigene,分别注释到Nr、Swiss-Prot、KEGG、COG和GO数据库。筛选获得4374个具有显著性表达差异的基因,经qRT-PCR验证10个基因片段表达量和转录组测序结果保存一致。中华白蛉的头部和胸腹部的差异表达基因与其功能关系密切,不同性别间的差别基因也是与其摄食和生殖功能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