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教师实行人性化管理的实现途径探析

来源 :吉首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和谐关系的要求日益加深,管理与伦理的融合已是大势所趋。学校是塑造人的所在,理应是充满人文关怀和道德指向的地方。然而,现行中小学对教师的管理范式过多强调工具化、物化、形式化,造成人与自我的分离,道德与生活的断裂,人对人的管理反而淡化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基石,变成了现代人实质的本性生活矛盾的缩影。因此,我们认为现代中学教师的管理必须突破传统制度化管理的窠臼,将人本身从管理中突显出来,管理的目的不是追求人对制度的服从,而是追求人以及人性的发展及充分实现,即实现管理的人性化,所以,我们认为,现代中学教师的管理应当关心人、尊重人,关心教师的情感需要,并予以满足。正是基于这样的理由,我们将管理学中的人性化管理与教育伦理结合起来,从伦理、管理学与教育学多维度考察现代中学教师的生存与工作状态,并进一步探讨中学教师的人性化管理。   在第一章,我们从逻辑上指出中学教师的人性化管理是现代中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并从宏观(现代管理)、中观(中学管理)、微观(中学教师管理)三个角度进行论述。在第二章,我们阐述中学教师人性化管理的基本内容,从中学教师人性化管理的理论前提、基本特征、基本要求等方面进行探究,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全面把握“对中学教师实行人性化管理”,在第三章,我们尝试探求中学教师人性化管理的有效途径,从辩证的角度论述如何中学教师的管理中实现人性化与制度化的圆融,达到促进中学教师的全面发展与学校长远发展的目标要求。
其他文献
随着改革发展实践的推移,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逐渐侧重于对其历史回顾和总结,并在规律性的探索上取得重大进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范式研究作为规律性探索的一部分也初
学位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同时在发展过程中,由于长期追求经济增长,无可避免地形成和积累了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比如,收
国家科技形象是国家形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泛指国内外公众对某国科技体系内的各种要素(如科技进步成就、科技创新的精神、科技发展的优势与潜力、科技人员的精神风貌等等)的看
卢梭是18世纪法国伟大的思想家。他热爱自然,尊敬自然。他的美学思想和他的文学创作,都是以“自然”作为出发点:他从自然状态出发探索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以自然状态下人的自由和平
海德格尔对现代性的思考集中表现为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上,他把理性解释为主体的自我确信,把虚无主义解释为扩大为社会历史总体性的技术对世界统治之结果。主体的形而上学构成了
本文引述前人论著,叙述、探讨了魏晋玄学中王弼之“无”概念的原义和流变,后学诸贤的再解读;自我阐发了我的述评,我对王弼之“无”的理解,表明我的态度和观点。从《老》、《易》原
社会秩序及其制度问题是政治哲学永恒的主题,而自由可以说是政治哲学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对个人自由与社会整体秩序之间关系的探究也是政治哲学家无可回避的问题。基于对政治哲学
对于马克思产权伦理思想,目前学者并没有深入到马克思的文本中对其产权伦理思想以及产权伦理原则进行比较全面的探析。而产权伦理原则是一个产权制度运行或人们在经济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