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腹股沟疝是普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其患病率为3‰~5‰。人们对于腹股沟疝发病机制的研究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曾试图从解剖学基础、鞘状突未闭、精索脂肪瘤、腹内压增高等方面来解释腹股沟疝的发病原因。但到目前仍未能找到腹股沟疝发生的确切因素。近年来有国外学者从生物化学的角度提出了胶原代谢紊乱可能是腹股沟疝发生的重要原因,该学说认为:在腹股沟疝患者结缔组织中,Ⅰ型胶原蛋白减少,Ⅲ型相对增多,两种胶原蛋白比例降低,导致胶原代谢紊乱,引起腹股沟疝的发生。这一学说目前基本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认可。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大,腹股沟疝患者增多,特别是60岁以后男性患者发病率明显增高。目前,在国内外对胶原代谢与腹股沟疝患者年龄的关系研究报道甚少。本研究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腹股沟疝患者不同年龄组Ⅰ、Ⅲ型胶原蛋白的含量,分析这两种胶原在不同年龄组的表达水平,探讨Ⅰ、Ⅲ型胶原蛋白代谢与年龄的关系,为腹股沟疝发生发展的病因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国内外尚属首例。材料与方法1.实验设计实验组:原发性腹股沟疝患者60例,根据不同年龄段设计为3组。其中实验1组20例,年龄为50~59岁;实验2组20例,年龄为60~69岁;实验3组20例,年龄为≥70岁。对照组:无腹股沟疝患者20例,年龄为50~80岁。实验组与对照组于2011年05月至08月同时取材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均为男性患者,取材部位为下腹部腹直肌前鞘,面积为10mm*5mm。取材后立即浸泡于10%福尔马林液体中固定。排除标准: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排除正在接受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患者、化疗患者、糖尿病患者、低蛋白血症患者、局部炎症史者、结缔组织病患者等。2.实验方法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胶原含量用积分光密度值相对定量表示。试剂:兔抗人Ⅰ型胶原多克隆抗体(美国SANTA CRUZ生物制剂公司),兔抗人Ⅲ型胶原多克隆抗体(美国SANTA CRUZ生物制剂公司),SP9000试剂盒(北京中杉生物工程公司),DAB试剂盒(北京中杉生物工程公司)。3.统计学处理所得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两组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以上均数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VOA)。P值<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对照组为156.02±11.37。实验1组为135.04±2.57,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0.05)。实验2组为128.77±1.85,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5)。实验3组为112.46±7.23,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各实验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验组(60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5)。2.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对照组为116.21±7.80。实验1组为128.97±3.46,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0.05)。实验2组为132.58±2.41,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5)。实验3组为149.97±6.39,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0.05)。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各实验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验组(60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0.05)。3.Ⅰ/Ⅲ型胶原蛋白比例:对照组为1.35±0.12。实验1组为1.05±0.02,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0.05)。实验2组为0.97±0.02,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0.05)。实验3组为0.75±0.06,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5)。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各实验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验组(60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0.05)。结论1.腹股沟疝患者腹直肌前鞘中随着年龄的增大,Ⅰ型胶原蛋白逐渐减少,Ⅲ型胶原蛋白逐渐增高,Ⅰ/Ⅲ型胶原比例下降,胶原代谢紊乱加重,可能是老年患者年龄越大,腹股沟疝发病率越高的原因。2.本实验表明,腹股沟疝患者存在着明显的胶原代谢紊乱。据此可以推断,利用自身组织的传统疝修补术不是理想的手术方式,采用人工材料的无张力修补术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手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