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顾历史,总能带给我们许多丰富深刻的启示。 以1919年12月6日正式出版徐宝璜的《新闻学》为标志,中国的新闻学正式开启了学科化的进程。自此,我国新闻与传播研究领域涌现出一批批学人,他们就新闻学自身本源性的理论问题以及新闻业界产生的业务问题,诉诸于求教、讨论、商榷、辩驳及论战等形式进行学术论争。而伴随着激辩的过程,新闻学不断向前发展。检视和梳理中国大陆新闻与传播研究领域里发生的学术论争,至少有两点学术意义:理顺新闻学学术发展理路,避免同一问题在低层次上的重复论述;为把握本学科内在的发展逻辑和历史规律提供一种新的视域。 作为新闻学理论中一个历久弥新的敏感话题,“新闻商品性”问题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五十年代以及九十年代历经三次学术论争。通过进入这三次论争的历史语境,深入分析其来龙去脉,对论争各方观点进行文本梳理和分析,并从中进行对比,我们的目的是想试图回答下列问题:学术论争的社会背景信息与论争本身存在何种互动关系?围绕着新闻商品性这个论题,这么多的新闻学者、业者论争的焦点是什么?它们对于新闻与传播学术研究起到了哪些影响和作用?对于相关业务和事业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的过程中,我们再进一步探究:在总体上,新闻与传播研究学术论争的内在逻辑、历史规律和发展趋势何在? 本文以20世纪三次“新闻商品性”学术论争为考察对象,立足于新闻史(史实梳理)、新闻理论(文本分析)、新闻实务(影响归纳)三方面对之加以观照,形成多元的视角。这三个方面并驾齐驱,而又互相补充,以期客观全面的分析三次学术论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将问题还原于历史的情境中加以审视,既对论争理论、观点、方法本身加以考察,又审视论争产生、演化的情境和条件,试图勾勒大致线索,解读思想与社会历史变迁的时代信息。 在“三次‘新闻商品性’学术论争的历史回溯”一章中,我们以历时性的视角审视这三次学术论争发展的概况,对影响论争的背景、人物、事件做必要而简单的历史扫描,以期发现他们之间隐藏的内在联系。本章的内容既是为下文的理论分析提供语境上的“理解和同情”,而且与经典新闻史教材的对比中又再一次说明至今新闻史的书写仍然遗留革命政治史、思想史影响的痕迹。 第三章“‘新闻商品性’论题的内容爬梳”,通过对学术论争各方观点的爬梳,我们认为,“新闻商品性”问题的出现,从社会发展规律来看,是新闻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不可避免、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而学术论争到最后争论的焦点,即归结在“新闻是不是商品”这个问题上,而这还是追溯到“新闻定义”这个新闻学的本源问题上。 第四章“三次‘新闻商品性’学术论争的影响及学理反思”,以实践层面和学术层面两个维度勾勒“新闻商品性”学术论争的意义和影响:实践层面,“双刃剑”的纠葛始终缠绕于20世纪“新闻商品性”的每次论争,事实证明对于商业化的新闻业做简单的肯定或否定都未免有失偏颇,如何拿捏好这个“度”是摆在每一代新闻人面前一个永恒的课题;而通过对历次学术论争的梳理,我们发现,许多新闻学者围绕新闻商品性、媒体企业化经营等问题展开讨论,低层次的重复论述和新闻学原创性的湮没,构成了我们学理方面反思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