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时代的到来、消费文化的滋生、社会模式的转型,为传统的建筑学思想带来了猝不及防的巨大影响。“形式追随功能”的信条被“形式追随资本”所取代,“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学三原则对商品社会下的建筑物不再有任何意义。城市可以像电脑芯片那样,在越来越小的空间里做越来越多的事。建筑物优劣的衡量标准更多的被简化为它的空间价值,当建筑的空间价值一旦低于它所占空间的价值时,拆毁就会发生。没有任何建筑实体可以永存——这与传统的建筑学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冲突,甚至有人喊出“建筑学已经死亡”。如何提高建筑空间的社会价值,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周期,避免社会资源的重复浪费?本文将回到建筑学的原点——空间,并结合社会学的知识,来尝试对这个问题做出回答。文章的主体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空间的理论研究、空间的社会实践研究、空间的评价方法研究、以及空间的适用性的验证,这四个部分环环相扣,前后互为起承关系,缺一不可。因此,文章在借助文献研究法、综合归纳法等研究方法的同时,采用了递进式的写作方式,在空间的理论研究基础上,强调出空间的社会属性,并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不同功能空间社会等级的研究,推导出其对于空间适用性的普遍意义,进而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空间社会等级的量化方法,并用于针对不同功能建筑空间的适用性评价与验证之中。文章尝试从一种新的视角——社会性来观察和研究建筑空间,它牵涉到跨学科的理论与知识,从而在学科边界上拓展了建筑学的现有领域;同时,它通过将空间的社会性质引入到空间适用性的研究之中,使研究更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价值;此外,它尝试发展并建立了针对空间社会等级的评价标准,并引申出相应的空间适用性评价方法,在对建筑空间的社会价值进行分析的同时,有利于设计师进行建筑空间组织的创新,并从对空间中的各种自发行为的分析中获得有益的启示。由此可见,本文将空间中的社会属性作为研究切入点,其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对建筑空间理解理念的更新,来指导我们在建筑设计创作中进行科学与理性的创新,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多优秀的建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