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磷肥对陇中旱作土壤-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来源 :甘肃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dolph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是衡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指标。氮、磷肥通过对农田作物元素循环及土壤养分管理的影响,进而影响农田土壤-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本研究依托设置在陇中旱作农业区的不同水平氮磷肥添加试验(氮、磷各设4个水平,均为0、75、115、190 kg·hm-2,记为N0、N1、N2、N3;P0、P1、P2、P3,两两正交共16个处理),研究氮、磷肥及氮磷交互对不同土层土壤及春小麦各器官碳(C)、氮(N)、磷(P)元素分布特征的影响,结合生态化学计量学分析土壤和小麦养分差异及其限制元素,从而揭示氮磷肥添加下春小麦土壤和植株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养分调控规律,以期为黄土高原旱作农田氮磷最优施肥比例的确定提供理论指导,进一步拓展黄土高原旱作农田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研究领域。主要结果如下:1.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和养分对不同水平氮磷肥添加的响应不同。(1)各处理的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均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春小麦拔节期、开花期和成熟期内,施氮显著增加了各土层SOC和TN,降低了TP;施磷显著提高了TN和TP,降低了SOC。氮、磷肥及其交互效应均可显著影响土壤C/N、C/P和N/P,变化范围分别为:7.04-9.35、6.48-10.45、0.86-1.27。(2)施氮显著增加了土壤硝态氮(NO3--N)和铵态氮(NH4+-N),且均在N3P0处最大,施磷显著降低了土壤NO3--N,N0P3处最小,而氮磷配施却未显著影响土壤NH4+-N;施磷显著提高了速效磷(AP),施氮却显著降低了AP,氮磷配施也会显著影响AP;土壤p H随着氮、磷肥添加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3)进一步的相关性及PCA分析发现,土壤C/N和C/P的主要影响因子为SOC,N/P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土壤TP。2.氮磷肥对春小麦C、N、P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不同,且改变了农田的养分限制元素,小麦对N、P吸收的耦合性较大,C元素受氮磷的影响最小。(1)随着氮、磷肥添加,不同时期籽粒C和根C均未发生显著变化。施氮显著增加了籽粒、叶和根的N、P含量;施磷显著增加了根、茎和叶P含量,各器官N、P含量均在开花期达到最大值。施磷显著降低了各器官C/N和C/P,而施氮显著增加了各器官的N/P,氮磷交互对各器官C/N、C/P和N/P影响显著,均在N2P2处达到最大值;(2)土壤未施氮时,叶片N/P<14,说明该农田受N的限制,但施入氮后,N/P>16,N限制逐渐转变为P限制;而磷添加并未改变该农田的限制元素;(3)回归分析表明,氮、磷调控下,根、茎、叶的C、N、P元素均具备内稳性,且不同器官之间存在差异,C元素内稳性最大。3.氮、磷肥添加均可促进春小麦生长,并提高籽粒产量,该区域下春小麦的化学计量特征对生物量分配占主导作用。(1)氮、磷肥添加均显著增加了春小麦地上生物量(AGB)、地下生物量(BGB)、根冠比(R/S)和籽粒产量,其中R/S和产量均在N2P2处达到最大值;(2)RDA分析表明:AGB与春小麦TC、TN、TP和N/P显著正相关,而与C/P和C/N显著负相关,与C/N的相关系数最大;R/S与N/P和C/P正相关,且与C/P的相关系数较N/P大,而与C/N呈负相关。4.C、N、P在春小麦植株和土壤中执行的功能不同,且各器官C、N、P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并非由土壤养分含量直接决定。相关性分析表明:(1)植株C与土壤C、N、P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无显著相关性;(2)除茎以外,地上、地下部分的N和C/N均受0-10cm土壤N、P的影响,同时地上部分受土壤C的影响也较大;(3)10-20cm的土壤与春小麦各器官C、N、P及其比值的相关性与0-10cm土层基本一致,不同的是植株与土壤N、P的相关性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4)除茎以外,土壤有效养分与其他各器官C、N、P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综上,氮磷肥可以显著改变陇中旱作春小麦农田土壤和植株体内的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但是植株与土壤C、N、P养分循环不完全同步。建议该农业区采用N115 kg·hm-2与P115 kg·hm-2配施,既可以改善土壤养分,也可以提高小麦产量,促进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R.solani)侵染引起的马铃薯黑痣病是目前严重影响甘肃省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土传病害,而生物防治作为最安全有效的绿色防控方法,受到了生防菌菌种资源有限和生防机制研究匮乏等因素的限制。本研究以课题组前期筛选的一株对R.solani有显著抑制效果的类芽孢杆菌QHZ11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试验(设4个处理:T1:病土(灭菌土中添加R.solani);T2:病土+普通有机肥;T3:病土+氨基酸有机肥;T4:病土+QHZ1
枸杞根腐病是发生于枸杞栽植区的一种常见土传病害,由多种致病菌复合侵染引起,严重制约了枸杞产业的发展,素有“植物癌症”之称。目前,防控的主要手段以化学防治为主。然而,化学药剂的密集使用,不仅严重破坏枸杞的风味品质,而且对人畜健康和生态环境也构成巨大威胁。因此,生物防治成为当前最符合生态优先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防治手段之一,也是植物病害防治的重要策略。高效拮抗菌是微生物农药的重要杀菌成分,为枸杞根腐病的
本研究以石羊河流域中下游的民勤绿洲黄案滩生态系统自然恢复区为研究区,分别就2010年、2009年、2008年、2007年和2006年“关井压田区”压田土壤与邻近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了民勤绿洲“关井压田区”不同年份压田土壤与邻近农田土壤的p H值、粒径、电导率、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碳、活性碳机碳、酶活性(过氧化氢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脲酶),分析探讨了随着“关井压田”不同年份的变化对土
孢囊线虫(Cyst-forming nematode)是一类适应能力强、寄主种类多、分布范围广的植物寄生线虫,可造成重要作物的经济损失。目前,高寒草甸孢囊线虫的相关研究十分匮乏。因此,本研究调查了甘肃高寒草甸牧草孢囊线虫的发生与分布,描述了两种寄生在牧草上的孢囊线虫新种,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豆科作物寄生性测定以及潜在分布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2018-2020年间,采用随机抽样法对甘肃天祝
全球气候变暖所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其中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导致温室气体水平上升的主要原因,向土壤中添加生物质炭是固碳减排的有效措施。据此,本文以玉米秸秆和花生壳为生物质炭制备原料,以荒漠风沙土为研究对象,按照5种生物质炭添加梯度,在试验样地布置2年后,应用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Li-8100),连续6个月定位观测不同处理下的土壤呼吸速率。基于多元统计分析和模型模拟,阐明了生物质炭添加后荒漠风沙
甘肃省武威市邓马营湖盐碱区农田土壤盐渍化现象日趋严重,已有盐碱地14.13万公顷,其中耕地占1.87万公顷,荒地占12.25万公顷。此外,土壤次生盐渍化与土壤沙化等生态现象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邓马营湖盐碱地区域生态环境的的恶化。当地典型治理模式见效慢且成本高,加之有关该区相关研究鲜有报道,而本试验旨在筛选适宜改善该区农田土壤盐碱化的改良剂,并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理论支撑。磷石膏(TP)、硫磺(TS)
土壤水分是土壤、植被和大气所形成的一定范围内的物质能量流动和相互联系的重要因子;对表层土壤的水分蒸散和运移以及碳氮等元素的循环都有着较强的影响;土壤水分可以决定某一地域内生态系统中植被的生长状态和分布格局。土壤水分是水文、生态、农业等众多领域的不可或缺的指标和参数之一;土壤水分在表层土壤中的分布受到降水、地形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因而表现出较强的空间分布不均的特点。借助于遥感大范围且迅速地获取区域较为可靠的土壤水分分布特征就成为一个新切入点。本文以青藏高原为研究区,采用干旱植被
化学肥料是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途径,然而随着化肥的长期大量的施用,造成土壤酸化、板结、肥力下降等问题,同时也带来了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有机肥由于其肥效持久,可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多样性等优势,逐渐替代化学肥料成为解决土壤问题,缓解环境压力的重要手段。土壤是各种生物的重要栖息地,其中含有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的病毒生命体。虽然学术界普遍意识到病毒在土壤各种生态过程中可能起到重要的
大麦条纹病(Barley leaf stripe)是对大麦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发病严重年份造成产量损失可达70%以上,该病害由麦类核腔菌(Pyrenophora graminea)引起。研究大麦条纹病病原菌的致病机制,能够为大麦条纹病防治及抗条纹病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大麦条纹病强致病野生菌株QWC中的基因Pgr07060为对象,对其功能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包括以下3个方面:1.本
硫色镰刀菌(Fusarium sulphureum)是一种重要的果蔬采后病原真菌,能够侵染马铃薯等多种农作物,导致农作物发生病害,同时该菌还会在寄主体内代谢产生大量的单端孢霉烯族毒素,这些毒素的积累会造成潜在的食用安全隐患。因此,有效杀灭农产品中病原真菌以及控制农产品中毒素积累成为保障农产品安全的关键。相关文献研究表明:辉光放电等离子体(glow discharge plasma,GDP)作为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