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液多相流中气泡几何特征及动力学行为研究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360358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液多相流与日常生活及工业生产息息相关,其中涉及的气液界面行为以及气液间的相互作用在学术界和工业界有着巨大的研究和应用价值。为了增进对气液混输和多相流动机理的理解和应用,进一步探索气液多相流中气泡的几何特征和动力学行为,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51676087)资助下综合运用实验和数值模拟手段,分别对静止液体中的单气泡上升特性、单气泡穿越液–液界面过程的特性、同向流中淹没注气产生的气泡特性、淹没注气产生的气泡群在圆柱绕流尾流中的分布特性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此外,借助深度学习方法尝试识别水平管内气液两相流流型。完成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相关结论如下:在静止液体中的气泡上升特性研究方面,采用高速摄像技术分别观测了不同初始尺寸的气泡在去离子水和白油中的上升行为,对比气泡相关参数在两种液体中的变化差异,并借助数值模拟加以辅助分析。结果表明,高黏度液体对气泡变形及侧向运动的抑制作用明显,气泡在白油中的运动高度有序,形状呈现为球形或椭圆形,上升轨迹近似直线;去离子水中的气泡形状多变,上升轨迹为之字形,这与尾流中的涡旋结构有关;小尺寸气泡对黏性力和表面张力不敏感;提出了气泡纵横比和厄特沃什数间的修正关系式,适用于高黏度静止液体中的气泡;对Turton等提出的曳力系数和雷诺数之间的关系式进行了修正,改善其对于不同黏度液体中的气泡适用性。在单气泡穿越液–液界面过程的特性方面,以去离子水和白油两种不相掺混的液体构成水–油系统,观测了气泡在其中的上升过程;对气泡上升过程中的当量直径、上升速度变化进行了统计,并和单一液体中的气泡上升过程进行了对比;描述了气泡在穿越水–油界面时发生的现象,对比了不同尺寸气泡在水–油界面附近的形态和行为差异。研究发现,气泡在水–油系统中的上升过程,可根据气泡距离水–油界面的远近划分为三个阶段,在远离界面时,气泡的几何特征和行为基本不受影响,在界面附近时,气泡的形态和行为存在明显差异,上升速度受到界面的明显抑制,形状趋于规则;此外,气泡在穿越水–油界面过程中,会逐渐形成一层覆盖气泡的水膜,在水膜溃灭、脱落的过程中会产生向上的水射流,水膜溃灭的时间及水射流的强度均与气泡尺寸有关。在同向水流中淹没注气产生的气泡特性方面,采用出口直径为3.8 mm的喷嘴在水洞测试段上游进行同向淹没注气,观察不同气液速度比条件下的气液流动模式,采用高速摄像技术采集瞬时的流场图像,借助图像处理代码获取上游气腔的流向长度、夹断频率等。研究表明,气液流动模式随气液速度比的改变而发生显著变化。在气液速度比极低时,喷嘴出口不会形成典型的附着气腔;在气液速度比较低时,上游气腔不会发生夹断;在气液速度比较高时,有可能发生气腔/气泡间的聚并现象,且水流速度越低,聚并现象越明显;在气液速度比一定时,上游气腔的夹断频率随着水流速度的增加而加快。夹断频率越高,气液界面的不稳定性越强,流场中的气相形态越不规则。当水流速度一定时,上游气腔的夹断频率会随着注气流量的增加先降低后上升。在淹没注气产生的气泡群在圆柱绕流尾流中的分布特性方面,在水洞测试段的上游设置了多个注气孔,并在注气孔下游布置了圆柱体障碍物,采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测量了未注气工况下的载体流场,并利用阴影成像技术采集了圆柱绕流尾流区的瞬时气泡图像,借助图像处理代码获取了气泡在尾流区的当量直径及速度分布,并与载体流场中的对应参数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未注气工况下,时均尾流场中具有对称的涡量和速度分布,在与流向垂直的方向上,尾流中心线附近的速度低于尾流边缘的速度;在注气工况下,尾流中心线附近存在低速气泡区,当雷诺数一定时,低速气泡区的纵向范围随着注气流量的增大而增大;在同一纵向截面上,低速区的气泡当量直径也相对较小;气泡速度的总体分布与其对应的载体流场一致,在相同位置处,气泡速度略低于载体流场。气泡速度的波动程度与注气流量、雷诺数均呈正相关关系。数据采集区的气相空隙率随着雷诺数和注气流量的增大而增大。在水平管内气液两相流流型识别方面,通过对不同工况下的流场进行观测,将瞬时的气液结构划分为七类子流型;采用超声多普勒测速仪获取气液两相流中的速度信号,并创新性的将其转化为图像信号,借助简化后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建立了子流型实时识别模型,该模型可实现每0.096 s进行一次识别;分别采用原始数据和去噪数据作为输入参数来建立识别模型,并对比识别准确率,结果表明去噪数据能够显著提高模型的识别准确率;经过测试,对于训练工况下的数据集,经过去噪优化后的模型的整体识别准确率达到96.5%,而对于未训练工况下的数据集,整体识别准确率达到92.7%;此外,基于超声多普勒测速方法及深度学习模型,提出了一种建立流型识别模型的新方法。
其他文献
高增益天线是毫米波和太赫兹无线系统必不可少的关键组件。随着毫米波太赫兹无线通信、射电天文、成像等的蓬勃发展,毫米波太赫兹天线不仅需要具有很高的增益和紧凑的轮廓,还需要具有较好的波束扫描能力。因此,高增益、高效率、小尺寸、多波束毫米波太赫兹天线已成为当前天线领域的研究热点。另外,由于毫米波和太赫兹波的波长很小,空间传输损耗很大,使得毫米波太赫兹高增益天线的精确测试面临诸多挑战,主要包括:1)毫米波太
学位
21世纪以来,化石燃料过度使用不仅造成了环境污染,其日益枯竭更引发了能源危机。人们试图去开发和利用环境友好型的可再生能源来应对环境和能源问题。高效的储能技术才能支持这类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推广和应用。超级电容器有着大容量、高功率密度、高倍率性能和高安全性,是目前储能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寻找高比电容和长循环使用寿命的电极材料是当前超级电容器发展的重点。金属有机框架(MOF)材料有着大比表面积以及均匀分
学位
研究背景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饮用水中亚硝胺和藻毒素高暴露可能是淮安地区食管癌高发的重要原因,亚硝胺和藻毒素可以发挥协同作用,诱导食管癌发生。随着表观遗传学的迅速发展,环状RNA(circRNA)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作为潜在的分子生物标志物,circRNA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目前尚无circRNA在亚硝胺、藻毒素致食管癌中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识别circRNA在亚硝胺、藻毒素
学位
随着中国铁路网的建设,安全性和可靠性成为了列车运行急需研究的重点。其中平交道口作为公路和铁路的交叉点,出现障碍物后极易发生交通事故。针对该问题,现有的解决方案是安装安全护栏、红绿灯和驻管人员看守等,但这些方法费时费力。因此,本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轨道障碍物检测方法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图像识别的铁路平交道口障碍物检测方法,主要内容如下:为了提高算法检测的实时性,使司机更快的收到平交道口的障碍物信
学位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各种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中,风力发电以其资源分布广、储量大、技术相对成熟而得到快速发展。但随着风电开发速度的不断加快,陆上风力资源利用正逐渐饱和,海上风电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目前广泛应用于陆上风电的风力发电系统主要是有刷双馈发电机和永磁同步发电机,它们虽各具优势,但用于海上风电都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无刷双馈电机是一种无需电刷和滑环即可实现
学位
要让学生蓄积、孕育、发酵和形成语文素养,仅仅依托于教材中有限的文本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遵循“精读课文—略读课文—整本书阅读”的“三位一体”模式,充分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做好整本书阅读的规划,明确整本书阅读的方向与内容,搭建分享平台,在量变引发质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高效发展。
期刊
强化学习是一种基于试错机制的机器学习算法,其主要用通过求解最大化累计奖励函数的方式来获取最优策略。随着机器人、电子、通讯等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系统的结构和动态特性变得越来越复杂。一方面,建立精确的系统模型往往耗费巨大,甚至是不可能实现的。另一方面,即使获取了精确的数学模型,其形式往往也是十分复杂的,这给之后的系统分析与控制器设计带来了巨大困难。因此,不依赖于系统模型的强化学习方法在解决上述问题方面
学位
天线是通信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发挥着传输能量的关键作用。基于高数据传输率和大量多媒体应用的要求,3G、4G和现在的5G技术已经被引入和实施。在最近的5G通信系统的技术发展中,无论是蜂窝还是其他无线应用,都在毫米波天线阵列方向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毫米波范围内的高频天线被用来实现高速通信,其数据速率为Gb/s。毫米波技术为汽车、移动设备、Io T(物联网)、军事、医疗等各个领域的无线通信系统开启
学位
群养猪身份识别是智能化个体监测与行为分析的基础。随着我国生猪养殖业不断向专业化、集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对猪只品质控制、福利管理及疾病防疫的需求日益增加。深入研究群养猪身份识别方法,构建智能监测系统,有利于生猪养殖过程的自动监管,对提高动物福利、增强品质控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巨大的应用潜力。目前,基于机器视觉的猪脸识别研究已取得了新的进展,不过猪脸图像的采集对猪只运动和姿态有一定的限制。为了探索
学位
化石能源在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其储备数量有限且在使用过程中极易造成环境污染,因此,亟需寻找它的替代品。生物质是清洁可再生的新能源之一,其可以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应用于火力发电项目中,即生物质发电项目。生物质发电项目的燃料可以从农林生物质获取,其与燃煤发电项目的不同主要为燃料种类多样,且燃烧特性复杂。燃料的成本对生物质发电项目的成功投产与运行至关重要,因此,生物质发电项目燃料的使用需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