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鲈(Lateolabrax japonicus)为试验动物,研究饲料中不同浓度梯度的钠或钾对淡水环境中鲈的存活率、生长性能、肝胰脏抗氧化及渗透压调节等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饲料钠水平对鲈的生长、肝胰脏抗氧化及渗透压调节的影响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钠制作成6种实验饲料,实际测得饲料Na浓度分别为0.44%、0.51%、0.62%、0.77%、1.66%和3.48%。进行为期56d的摄食生长实验。试验设6个处理组,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25尾鲈(初始体重20.91±0.25g)。结果表明:饲料Na水平显著影响鲈的成活率(P<0.05),0.62%组最高(97.3%),3.48%组最低(35.7%)。随着饲料Na水平的增加,鲈的WG、SGR、FE和PER先升高后下降(P<0.05),0.62%组达到最大值(P<0.05)。将试验周期分为前期(1~28d)和后期(29~56d)。随着Na水平的增加,肠道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力均先上升后下降(P<0.05),并且两个时期酶活力无显著差异;肝胰脏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以及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力先上升后下降(P<0.05),且酶活力在后期显著低于前期(P<0.05),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趋势正好与之相反;鳃丝Na+/K+-ATP酶活力升高(P<0.05),3.48%组酶活力最高(4.59U/mg prot,4.73U/mg prot),并且两时期差异不显著;0.44%-0.77%各组之间鲈的血清渗透压无显著性差异,而1.66%组和3.48%组鲈的血清渗透压出现异常,均低于其他各组,但两时期差异均不显著(P>0.05)。根据本试验结果,饲料中0.62%Na可显著提高淡水养殖鲈的成活率、生长性能及渗透压调节能力。2.饲料钾水平对鲈的生长、体组成和渗透压调节的影响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钾制作成6种实验饲料,实际测得饲料K浓度分别为0.13%、0.19%、0.23%、0.28%、0.32%和0.39%。试验设6个处理组,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20尾鲈(初始体重10.8±0.01g),进行为期56d的摄食生长实验。结果表明:当饲料中钾水平低于0.19%时,鲈会出现表现出痉挛、抽搐、后期厌食、死亡率高等症状。且增重率(WG)、特定生长率(SGR)、饲料效率(FE)和蛋白质效率(PER)随着饲料中K浓度的增加显著升高(P<0.05)。鲈的鱼体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随着K浓度的增加先升高后趋于稳定(P<0.05);而水分含量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P<0.05)。另外,随着饲料K浓度的升高,鲈的肠道蛋白酶、脂肪酶及淀粉酶活力上升(P<0.05);肝胰脏中碱性磷酸酶(AKP)、过氧化氢酶(CAT)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均先显著升高后趋于平稳(P<0.05),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后趋于平稳(P<0.05)。随着K浓度的升高,鲈鳃丝Na+/K+-ATP酶活力降低(P<0.05),血清渗透压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鲈的血清中生长激素(GH)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浓度显著下降(P<0.05),而催乳素(PRL)浓度显著升高(P<0.05)。根据本试验结果,饲料中钾水平低于0.19%时,鲈会出现钾的缺乏症,同时伴随着肝脏抗氧化能力降低。饲料中添加钾,促进消化酶活力和饲料效率提高,进而促进鲈体的干物质、脂肪和蛋白质的积累。根据鲈的生长性能,饲料中钾水平应不低于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