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运动中图片符号的伴随文本研究——基于三起案例的综合分析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wfq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和摄影技术的革新,图片开始挤压文字的地位。在社会运动中,图片不仅能进行动员,还能像文字一样,创造出新的符号。2010年突尼斯革命、2011年占领华尔街运动及2014年中国香港“占中”运动中都出现了图片符号化现象。与文字的准确严谨相比,图片传达的意义更有冲击力,也更能调动受众的情感。随着社会矛盾的复杂化,社会运动频繁爆发,了解图片在运动中如何被再符号化,抓住影响图片符号化的重要因素,无疑会增强我们对社会运动的掌控力,为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提供参考。  按照符号学的理念,图片是符号的一种,也是文本的一种,而文本的生成、解读离不开伴随文本。伴随文本一词最早由赵毅衡在《符号学原理与推演》中提出,但西方学界也早就意识到,文本的某些附加元素,例如,对文本的批评、采用的书写纸张等,都会影响受众的解读。综合中西方研究,赵毅衡提出伴随文本的概念。  在突尼斯革命、占领华尔街运动和中国香港“占中”运动中,图片之所以能凝聚出新符号,与伴随文本关系密切。本文将赵毅衡伴随文本的分析体系引入图片研究,深入挖掘图片元素的符号化过程,对三起运动中的符号化图片的伴随文本的特点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发现,要实现图片的符号化功能,依赖宣传者对图片及伴随文本功用的准确把握。副文本为文本的解读指明方向,凸显文本的特殊性。合适的型文本能提升传播的影响力和可信度。在所有伴随文本中,图片的前文本与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要获得最大程度的一致性解读,需要选择文化基础最广泛的前文本,便于实现传播目的。元文本营造舆论氛围,图片传播的元文本中,新闻报道对舆论引导作用最突出。网络为链文本提供了更便捷的传播平台,链文本也能直接补充文本意义。先/后文本主要体现整个符号化演变的过程,对于文本意义的解读并不必然产生联系。
其他文献
当前,新的媒介技术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传播方式,受众可以通过更加便捷的渠道参与到社会事件的讨论过程中,能更容易地发声。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字化生存是一种现实,虚拟与现实的界限
传统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消费方式,而移动交易型虚拟社区的出现给信息纷杂的互联网世界呈现了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各类交易型虚拟社区作为承载用户获取消
中国的上市公司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在实行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企业通常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中国的上市公司是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
传统节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荟萃、民族灵魂的外现。传统节日文化反映了民族文化的理念和价值观,反映了民众的文化情趣和文化情感。当代中国,传统节日
城市景观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城市特色的物质载体,也是传播城市文化的信息载体和重要方式。城市景观主要包括植物景观、雕塑景观、建筑景观、电子屏幕显示牌和标识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