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和摄影技术的革新,图片开始挤压文字的地位。在社会运动中,图片不仅能进行动员,还能像文字一样,创造出新的符号。2010年突尼斯革命、2011年占领华尔街运动及2014年中国香港“占中”运动中都出现了图片符号化现象。与文字的准确严谨相比,图片传达的意义更有冲击力,也更能调动受众的情感。随着社会矛盾的复杂化,社会运动频繁爆发,了解图片在运动中如何被再符号化,抓住影响图片符号化的重要因素,无疑会增强我们对社会运动的掌控力,为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提供参考。 按照符号学的理念,图片是符号的一种,也是文本的一种,而文本的生成、解读离不开伴随文本。伴随文本一词最早由赵毅衡在《符号学原理与推演》中提出,但西方学界也早就意识到,文本的某些附加元素,例如,对文本的批评、采用的书写纸张等,都会影响受众的解读。综合中西方研究,赵毅衡提出伴随文本的概念。 在突尼斯革命、占领华尔街运动和中国香港“占中”运动中,图片之所以能凝聚出新符号,与伴随文本关系密切。本文将赵毅衡伴随文本的分析体系引入图片研究,深入挖掘图片元素的符号化过程,对三起运动中的符号化图片的伴随文本的特点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发现,要实现图片的符号化功能,依赖宣传者对图片及伴随文本功用的准确把握。副文本为文本的解读指明方向,凸显文本的特殊性。合适的型文本能提升传播的影响力和可信度。在所有伴随文本中,图片的前文本与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要获得最大程度的一致性解读,需要选择文化基础最广泛的前文本,便于实现传播目的。元文本营造舆论氛围,图片传播的元文本中,新闻报道对舆论引导作用最突出。网络为链文本提供了更便捷的传播平台,链文本也能直接补充文本意义。先/后文本主要体现整个符号化演变的过程,对于文本意义的解读并不必然产生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