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如同一个家庭没有相册。”这个比喻十分形象生动地概括出纪录片在一个国家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世界上第一部文献纪录片导演艾瑟·苏勃,作为苏联纪录片创作者,一个纪录片类型在二十世纪20年代,由他建立起来,即用以往拍摄的数据(或一些新拍的素材)编辑成纪录片,一开始被称为汇编影片(Compilation Film)。艾瑟·苏勃1926年制作的《罗曼诺夫王朝的灭亡》被看作是世界文献纪录片的开始。从这之后,这类的纪录片在很多国家获得了不同的成长。在中国,文献纪录片是从政论片概念中分离出来的,带有较为浓重的民族意识和历史使命感。中国第一部文献纪录片是民国期间黎民伟拍摄的《国民革命军海陆空大战记》,中国的纪录片成长之路其实不是很平顺,与世界纪录片发展的步调,也并非时刻保持同步,而是经历了许多痛苦和波折,所以中国文献纪录片较为清晰地折射出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时代变迁。文献纪录片不单承载着民族文化的记录与延续,而且还肩负着跨文化交际的任务。在对外传播中发挥优势的中国文献纪录片,也是中国价值、中国文化软实力、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风格衍变历程,研究其如何更好地呈现及传播中国文化内涵与价值,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文献纪录片代表作品的具体分析,总结归纳其风格特征,进而梳理出其风格衍变及发展脉络。论文在明确文献纪录片、风格等概念前提下,按时间顺序,从1927年中国第一部文献纪录片出现到2013年,划分阶段,结合不同年代的时代因素、叙事因素、美学因素等方面,通过分析代表性作品的叙事方式、画面特征等,找出风格形成的过程、具体影响因素,从而归纳出各个时间段的文献纪录片风格,在比较中总结出其变化发展过程,找出其内在变化因素和规律,以期对中国文献纪录片理论和实践有所思考。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有关文献纪录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以及文献纪录片风格衍变研究的现状和本文准备采用的研究方法。即解释为什么研究、怎么研究的问题。第二部分是对本文的研究主体——中国文献纪录片和风格进行界定,并且依次阐述中国早期、新中国成立以后、新时期、近年来中国文献纪录片的发展概况。第三部分根据时间顺序,自1927年以来,中国第一部文献纪录片诞生至今,分为四个时间段,即1927-1949年,建国以前,文献纪录片在中国初步发展阶段,这段时间内,再根据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时间,选取每个战争期间的典型文献纪录片进行具体分析;1950-1976,改革开放之前到文革结束,文献纪录片的探索时期;1977-2000,新世纪之前,文献纪录片成熟时期;2001-2013,新世纪以来,纪录片繁荣时期。对每个时间段的典型的文献纪录片进行具体风格分析,进而概括出各个时间段的文献纪录片的风格特征。第四部分是本文的总结,将本文的研究结果概括提炼出来,阐述本文的创新点还有不足,以期以后更好地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