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腔健康状况是反映生命健康质量的一面镜子,世界卫生组织把口腔健康作为人体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高原人口排在世界第一,经医学研究确认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可对人体引发明显的生物学效应[1],是高原疾病的多发地区,口腔疾病患病率显著高于其他地区[2]。西藏山南地区浪卡子县地处西藏高原西南部,平均海拔4500m,是西藏众多高海拔高寒县的典型代表,本课题希望通过对山南地地区浪卡子县常驻居民的口腔健康状况流行病学调查,了解该地区居民的口腔健康状况和口腔常见疾病的发病情况,摸索口腔疾病与高原特殊环境的关系。高原口腔疾病以龋病和牙周病最为多见,具有患病率高,发病隐蔽,病程长等特点,并且与全身健康有关。在高原地区,对于口腔健康方面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西藏高原地区低氧环境会引起人体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引起牙周组织再生功能下降,降低牙周组织的抵抗力,导致牙周炎发病机会增加和促进牙周炎的进展过程;其次是特殊的气候环境也会影响口腔唾液腺的分泌功能,降低口腔内环境的自洁能力,使口腔感染机会增加,易患龋病和唇炎、舌炎等粘膜疾病;高原的饮用水源矿物质高,促进牙结石形成,增加牙周炎的发病机会,并且水源中氟含量偏低也使得牙齿抗龋性降低,龋病发病率偏高,目前针对这一特殊环境下的人群口腔健康状况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基本为空白,高原环境与口腔疾病的相关性已日益引起学者的重视。目的了解西藏山南地区浪卡子县常住居民成年人的口腔健康状况及龋病、牙周疾病的发病情况,针对当地的发病情况合理的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为当地口腔疾病防治提供真实有效基线数据。方法参照《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和世界卫生组织《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的标准编制调查问卷、设计调查表,采用一对一询问填写问卷,逐一进行口腔检查。结果调查山南地区浪卡子县18岁-74岁常驻居民506名,其中藏族408人、汉族98人,藏族和汉族人群19-34,35~44、45-64岁、65~74岁组恒牙患龋率为51.4%,78.2%, 93.7%, 94.7%和42.3%,58.3%,79.3%,83.3%,P<0. 05,有统计学意义;藏族和汉族人群19-34,35~44、45-64岁、65~74岁组牙龈炎患病率分别为41.3%,57.4%, 71.8%和73.3%和53.8%,62.5%,65.5%,66.7%,牙结石检出率分别为66.7%,99.1%,96.9%和94.6%和46.1%,91.7%,89.6%.77.8%,P<0.05,有统计学意义;牙周炎患病率分别为5.1%,26.1%、35.9%和44%和11.5%,33.3%,48.2%和55.6%,在506名受检者中牙列缺损占总检查人数的比例分别为41.3%,76.5%,84.2%,84.7%和30.7%,62.5%,65.5%,73.6%. P<0.05,有统计学意义;19-34岁,35~44岁、45-64岁, 65~74岁组楔形缺损患病率分别为28.2%,66.1%,60%,55.2%和30.8%,54.1%,72.4%,70.5%,, 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原地区的常住居民龋病、牙龈炎、牙周病等口腔常见疾病患病率较高,牙齿缺失比例高且治疗率较低。由于高原地区口腔医疗资源十分匮乏,居民普遍缺乏口腔自我保健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当地居民进行口腔卫生宣教,同时加强对当地口腔医师技术上的指导,并实施预防、康复治疗,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等将是未来的工作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