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研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q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迅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一个国家的发展进步并不应该仅局限在追求经济效益上,同时还要建立和谐友爱、团结一致的社会关系。而志愿精神作为社会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能够在维护社会发展进步方面发挥出关键作用。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栋梁之才,同时也是社会架构的重要力量,所以志愿服务离不开大学生参与其中。大学生是弘扬新时期志愿服务精神的中坚力量,他们通过对志愿精神的认知、对志愿理念的认同以及对志愿行动的广泛参与,可以极大的丰富与充实志愿服务队伍。培育大学生的志愿精神具有着独特的时代价值。然而总体来看,当前我国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客观分析其原因,探索其解决对策,将志愿精神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两者的育人作用,这对于推动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深化发展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四川地区高校大学生为研究人群,从以下几部分对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进行论述。首先,收集近几年与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相关的研究文献,介绍研究背景与意义,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明确研究思路与方法;其次,基于大学生志愿精神内涵及特征针对大学生志愿精神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意义进行阐释。然后,在调研的基础上,肯定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归纳总结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工作暴露出的问题,明确具体原因,探索培育路径。本部分是全文的落脚点,分别从大学生自身、学校教育、社会环境、构建培育机制等多个方面做出集中探讨。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羚珠散预防性治疗小儿热性惊厥再发的有效性。方法:选取广州市增城区妇幼保健院2019年3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30例热性惊厥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的西药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患儿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羚珠散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的有效率,接受治疗过后3 d内再发惊厥的发生率,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3.33 %高于对照组
国际知名调研机构科纳仕咨询(Canalys)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受经济形势不佳和季节性需求低迷的影响,2022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11%。对于智能手机市场今后的走势,美国《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报道援引科纳仕咨询分析师的话称,智能手机供应商必须“做好准备,以快速应对新出现的机会和风险,同时专注于长期发展战略”。在智能手机市场走弱的同时,随着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全球应用和
期刊
以总部需求为导向,以提升服务效率为目标,全面梳理职工关切的热点问题,精简优化办事流程,提升服务效能如何提升服务保障效能,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热情,是核工业机关服务中心党委不断探索的重要内容。中心始终坚持把做好服务保障作为传承核工业优良传统、弘扬新时代核工业精神的生动实践,
期刊
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出生于有西周文化传统的鲁国,历史上尊称为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西周末期处于中国历史上"时将大变,世将大革"的重大变革时代。在教育上,"学在官府"的旧教育体制已被打破,新的私学之风正趋兴起[1]。教育思想领域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种学说风起云涌、竞相争艳。孔子的教育实践和学说,便是这一变
会议
短乳杆菌为国家卫健委批准用于制备γ-氨基丁酸的微生物菌种,利用短乳杆菌发酵表达谷氨酸脱羧酶,将谷氨酸脱羧酶全细胞用于催化L-谷氨酸生产γ-氨基丁酸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实验用扫描电子显微镜与分子生物学手段鉴定了一株短乳杆菌GLB-127,构建了该乳酸菌的系统发育树。经过对发酵条件及转化条件的优化,包括培养转速、培养温度及全细胞催化酶加量等条件,初步确定了短乳杆菌制备γ-氨基丁酸的工艺;其后又对发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对于学生提升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等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结合实践活动现状来看,教学的局限性较强,教学效果也不够理想。笔者认为要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让学生逐渐接受课程活动,从而促进综合能力的提升。本文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教学实施策略,为教学常态化的开展提供一定实践依据。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国家、地方特点自主制定课程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具有非常强的主动性、针对性,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学习需求。把以古诗词为主线开发语文校本课程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机结合,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两者互相依托、相互发展,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能够发挥独到的作用。文章立足语文教学实践,以古诗词为着力点,探讨语文教学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间的积极联系,分析如何将古诗词教学融入校本课程,发挥
学科德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是实现“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重要途径。目前小学德育面临的一大困境就是学校缺乏学科德育的系统架构,教师缺少学科德育的系统指导,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教学与德育相分离的“两张皮”现象。校本学科德育课程,已经成为学科德育的补充性课程。但校本学科德育仍然存在课程开发不系统,教师执行缺标准等一系列问题。以国家教材为基础,梳理教材中的德育要素,重组重构国家教材的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