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秦淮新河宁丹路-凤渡路滨水绿化带为研究对象,选取4个样段,30个样地,对其植物群落进行调查,包括植物区系组成、植物物种多样性、群落类型与结构特征。并于2016年3月-2017年3月进行相关环境因子的实地测定,包括风速、温度、湿度等气象因子和PM2.5、PM10、空气负氧离子等空气质量因子。对植物群落间、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以及植物群落对相关环境因子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温度年变化规律:夏季>春季>秋季>冬季,植物降温作用:夏季>春季>秋季>冬季;温度日变化规律:单峰变化,植物降温作用最大在12:00-14:00(春、秋、冬)或10:00(夏);湿度年变化规律:夏季最高,春季最低,植物增湿作用夏季最大;湿度日变化规律:“V”型变化,植物增湿作用最大在14:00左右(春、秋、冬)或10:00(夏);PM2.5和PM10年变化规律:冬季>秋季>春季>夏季,植物削减作用规律性不明显;PM2.5和PM10年日变化规律:“V型”变化,植物削减作用最大12:00-14:00(夏、秋、冬),春季不明显;负氧离子年变化规律:夏季>秋季>春季>冬季,植物调节能力规律性不明显;负氧离子日变化规律:“V型”变化(春、夏)或单峰变化(秋、冬),植物调节能力呈“双峰”变化(春、夏、秋)或“W型”变化(冬)。(2)乔木的平均高度、平均冠幅、平均胸径两两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物种均匀度指数两两之间存在正相关性;绿量与乔木的平均高度、平均冠幅、平均胸径存在正相关性,乔灌比、常绿落叶比、郁闭度与乔灌木的高度、冠幅、胸径相关性不显著;风速与温湿度、PM2.5、PM10、负离子浓度存在负相关性;温度与湿度、负氧离子浓度负相关,湿度与负氧离子正相关;PM2.5、PM10与温度正相关、与湿度相关性不显著、与负氧离子呈负相关;PM2.5和PM10极显著正相关。(3)植物群落降温作用受乔木高度、植物物种丰富度指数共同主导;植物群落增湿作用受乔木高度、乔木胸径、乔木冠幅、叶面积指数、绿量、植物丰富度指数共同主导;植物群落削减PM2.5和PM10能力与风速关系密切,与树种、群落相关参数相关性不显著;植物群落增加负氧离子能力受植物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共同主导。整体来说,乔木的平均高度、平均冠幅、平均胸径和绿量、植物丰富度指数在群落对环境因子的影响中发挥共同主导作用。(4)与水体不同距离的植物群落对环境因子的影响存在差异。在距离水体35m处,植物群落对环境因子调控最不理想,温度、PM2.5和PM10浓度都最高,湿度、负氧离子浓度都最低;距离水体5m和20m处,植物群落对环境因子的调控较好,温度、PM2.5和PM10较低,湿度、负氧离子浓度较高,但20m处更优。(5)植物群落的降温增湿、削减PM2.5和PM10浓度、增加负氧离子浓度能力明显优于对照;不同垂直结构、不同植被类型的能力差异显著,不同季节能力表达差异显著;降温增湿效果好的植被类型有落叶阔叶林(夏)、常绿阔叶林(春、秋、冬),垂直结构有“乔草”(夏)、“乔灌草”(春、秋、冬);削减PM2.5和PM10能力强的植被类型有落叶针叶林(春、夏)、常绿阔叶林(秋、冬),垂直结构大小比较:“乔草”型>“乔灌草”型>“灌草”型>“单草”型;增加负氧离子能力强的植被类型有落叶针叶林(春)、常绿阔叶林(夏、秋、冬),垂直结构能力大小比较:“乔草”型>“乔灌草”型>“灌草”型>“单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