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了解循环microRNA-21在ACS患者急性起病状态时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变化对ACS诊断和预后评价的意义。 方法: 甄选时间为2016年12月-2017年3月,患者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胸痛中心,计划纳入90人,每位受试者均因急性胸痛入院,经急性胸痛患者诊治流程完成诊治,最后将受试人分为三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和非心原性胸痛组,每组人数均为 30 例。受试者皆于入院即刻行肘静脉采血,抽取全血5ml,EDTA抗凝后冷藏,8小时内分离血浆并于-80摄氏度冻存。通过柱状法miRNA提取纯化,逆转录后利用SYBR法qrt-PCR检测血浆内的microRNA-21水平。结合各组实验对象同期的一般资料和 cTnI、NT-proBNP 等临床检测结果阐述其联系和意义。确诊并完成标准化治疗的 ACS 病人出院后将继续完成他们的随访,观察的终点设置为PCI术后3、6和12个月的MACE事件。结合一般资料和Gensini评分,分析miRNA-21与PCI术后ACS患者预后的关系。 结果: AMI组相比于UA组、非心原性胸痛组,miRNA-21的表达水平上调,并均有显著差异,P<0.001;UA组和非心原性胸痛组相比较,P<0.05,认为两者间miRNA-21的表达水平存在不同,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中,AMI组中血浆miRNA-21的表达水平和cTnI、NT-proBNP呈正相关。经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PCI术后ACS的预后影响因素中,miRNA-21(P=0.009)是危险因素,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ACS病人急性起病时,其循环microRNA-21表达的水平是上升的,miRNA-21与ACS存在着密切的关系。miRNA-21是与PCI术后ACS人群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