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民群众脱离赖以生存的土地成为失地农民。失地农民身份转变后所面临的社会保障、就业转业、社会适应、幸福感等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失地农民问题,已经成为广泛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研究失地农民问题,有助于对社会发展理论进行整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失地农民研究理论,为探索社会治理方式提供技术支持,为制定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创业扶持和社会保障政策提供理论参考。目前,国外学者主要从对国际移民的社会适应性角度来研究农民的城市化、市民化问题,注重考察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等因素对移民市民化适应的影响,而对一个国家或某一区域内部的移民或流动人口的适应性研究比较缺乏。国内研究由于失地农民问题的复杂性,研究都集中于粗浅的现状描述和原因分析上,缺乏科学的实证研究,缺乏具有一定普遍性、代表性的理论模型研究,使研究成果对现实阐释不清,提出的政策方案可行性不强,并且缺乏对失地农民这一特殊群体的人文关怀。本研究基于实证调查,选取呈贡区三个社区500名失地农民进行问卷调查和对20户失地农民进行访谈,旨在调查失地农民的社会满意度对总体幸福感的影响。通过对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失地农民社会满意度影响因素体系,从理论上分析客观物质因素和主观精神因素与满意度的关系,发现收入保障、环境好坏、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信心与总体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自我认同对提升总体幸福感具有重要作用;社会支持对提升总体幸福感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创新点有二:一是突破感性层面的分析,探索建立社会满意度对失地农民总体幸福感的影响的理论模型,能具有一定普遍性、代表性和有效性,在较大范围内为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提供理论支持;二是将失地农民作为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群体而不是发展中的“问题”来认识和研究,关注其精神世界和情感,失地农民本身的发展和适应才是“以人为本”发展观的最终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