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固体废物协同热处置过程中交互反应机理及污染物排放规律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UN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包括危险废物、污泥和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产量巨大、性质复杂,含有病原体、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众多污染源,如若处置不当极易破坏生态环境。热处置法因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固体废物的大幅减容、病原体消杀、有机物分解和热能回收等优势而成为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研究热点。但是针对单一固体废物建设焚烧厂等热处置设备存在物料波动性大、工程建设周期长和投资成本高等问题,而多种固体废物协同热处置则具有降低处理成本、实现烟气集中净化等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不同种类固体废物的理化性质差异巨大,协同热处置过程中会产生复杂的交互反应,对燃烧热稳定性、灰熔融特性和烟气污染物排放等热处置关键参数产生重要影响。对此,本文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有机危废高效清洁稳定焚烧处置技术与装备》的支持下,以实现固体废物的无害化资源化热处置为目标,以危险废物、污泥和生活垃圾为研究对象,针对多种有机危废协同焚烧、污泥和垃圾在炉排炉中协同焚烧、污泥和垃圾焚烧飞灰协同烧结等三种应用场景,研究了协同热处置过程中交互反应机理、热化学反应动力学机理、灰熔融特性、晶相结构转变和污染物排放规律等内容,为固体废物的高效清洁稳定协同热处置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本文首先针对集中式危险废物焚烧厂焚烧多种危险废物带来的交互反应机制不清的问题,研究了多种有机危废的热失重特性、主要元素组成和灰熔融特性等,为多种有机危废协同焚烧研究提供基础。所选取的十五种有机危废的灰分、挥发分和固定碳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08~85.50%、13.62~97.31%和0.76~36.64%,其理化性质差异明显。有机危废燃尽温度范围为477.8~1364.9°C,对于高燃尽温度物料应严格控制掺混比并采取提高炉温、多次添加的掺烧方式。进一步选取三种典型有机危废进行协同焚烧研究,结果表明灰熔点和水分呈现较强非线性规律,而固定碳则表现较弱非线性规律。针对具有非线性加权特性的灰熔点,创新性建立了用于配伍计算的灰熔点计算神经网络模型,可大幅提高危废配伍时灰熔点加权计算的精度,平均相对误差从目前的7.2%降至1.1%。污染物排放规律研究发现由于印染污泥挥发分燃烧产热和金属氧化物的催化效果,使得包含印染污泥的复配体的固定碳燃烧失重峰提前约60°C。大部分工况下复配体之间的交互反应有助于抑制SO2排放,而对氯元素的挥发有促进效果。SO2主要是被Ca O等碱性物质固定在焚烧底渣中,而氯元素的挥发促进效果主要是由于与Fe Cl3等低熔点氯盐的结合和金属氧化物对含氯有机物分解、燃烧的催化效果。其次,针对污泥与垃圾在焚烧炉排炉中协同焚烧所面临的飞灰产量大、炉排漏渣率高和热灼减率超标等问题,研究了污泥造粒预处理工艺、颗粒燃烧灰渣特性和掺烧对燃烧工况的影响。结果表明环模造粒机适用于干化污泥造粒,结合颗粒焚烧灰渣特性发现最佳造粒含水率范围为25~35%、最佳造粒颗粒直径为8 mm;随着污泥造粒颗粒含水率下降和颗粒直径上升,造粒颗粒的抗压强度上升、燃烧比表面积下降,进而导致焚烧渣量上升、飞灰量降低、热灼减率上升。相比于污泥粉末,8 mm造粒污泥颗粒(含水率28%)焚烧产生的飞灰量从3.82%下降至3.11%,并且焚烧底渣热灼减率仅为1.75%,这说明污泥造粒预处理工艺可降低飞灰量、炉排漏渣率和热灼减率。扣除污泥造粒增益成本后干化污泥造粒掺烧成本仅为50.84元/吨,说明协同焚烧工艺技术具有较好的可行性。最后,针对垃圾焚烧飞灰烧结过程中存在能耗高、产物氯含量超标和重金属易浸出等问题,研究了污泥与垃圾焚烧飞灰协同烧结工艺。针对八种飞灰的实验结果表明飞灰的热失重特性可分为五个阶段,但是炉排炉飞灰由于含氯量远高于流化床飞灰,其失重率(34~70%)远高于流化床飞灰(8~27%)。飞灰的熔融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机理模型主要为随机成核和随后生长、反应级数和三维扩散模型,炉排炉和流化床飞灰的活化能范围分别为466.0~1016.2 k J/mol和380.1~636.6 k J/mol,而两者复配体的活化能范围为360.3~680.0k J/mol,相比于原始飞灰更低的活化能意味着复配体熔融反应更低的能耗。由于污泥中高含量的铁和铝元素易于在高温热处置过程中形成氯化物,使得复配体的实际氯元素挥发率(80.5~98.2%)远高于其线性加权理论值(27.0~42.9%);污泥中高含量的Si O2和Al2O3易于同飞灰中Na2O、Mg O和Ca O等碱性氧化物形成低温共熔体,而复配体的灰熔点相比于原始飞灰平均下降115°C;当两种不同类型的飞灰的掺混比为45%,复配体的灰熔点均达到最低值。协同烧结热处置有助于提高Cd、Cr、Pb和Ni等重金属的固化率,部分工况下热处置产物的重金属浸出毒性符合我国建材原料利用相关标准。
其他文献
随着全球通用语—英语的日益推广,多语现象日趋普遍,已成为世界发展的新趋势(The Douglas Fir Group 2016)。在应用语言学领域,二语习得研究也呈现出多语转向趋势(Ortega 2013),而且三语发展研究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焦点之一。复杂度、准确度、流利度(CAF)是书面语水平或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近年来,学界倾向采用动态使用视角考察书面语CAF发展特征。然而,相关研究侧重考察二
学位
近年来,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已成为解决城市土地资源紧缺,支撑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有效途径,特别是随着轨道交通建设的蓬勃发展,“地铁域地下空间”已成为拓展城市空间的重要手段,在不增加土地供应的情况下,成为增强城市活力、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的有效途径。然而,现阶段我国地铁域地下空间开发面临活力分布不均乃至丧失等问题,导致地下空间缺乏有效利用而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并在环境品质、可达性和活力等方面
学位
燃烧不稳定性现象在油气炉、地面燃气轮机和推进系统中已经普遍存在了几十年。严重的燃烧不稳定会导致燃烧装置甚至整个系统的剧烈振动,进而导致部件损坏和系统故障。为研究液体燃料旋流燃烧的自激不稳定性,自主设计并搭建了液体燃料旋流燃烧不稳定试验系统,所设计的燃烧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自发地产生稳定持续的热声振荡。燃烧过程中的压力扰动由动态压力传感器监测和记录。火焰的整体CH*化学发光由装有滤光片的光电倍增管记录
学位
现代便携式电子设备和微机电系统的发展对微小型动力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与传统电池相比,以燃料燃烧为基础的微动力系统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长的使用寿命,航空煤油则是微动力系统的理想燃料。异相/均相耦合燃烧(即催化/气相耦合燃烧,简称CC)具有易启动、燃烧稳定高效、温度均匀等优点,但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H2、CH4等小分子上,航空煤油这类液体燃料的研究较少。本文以正癸烷这一航空煤油替代物为燃料,围绕“正癸
学位
为了满足日益严苛的排放法规,柴油机SCR系统作为高效消除NOx的尾气后处理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柴油机SCR系统普遍采用尿素水溶液作为还原剂添加剂,由于尿素水溶液的固有特性,其在管道中的不完全分解会导致结晶的产生。随着排放法规升级,柴油机低速低负荷工况排放比重加大,排气低温化趋势使得尿素结晶问题更加突出。由于对于尿素结晶过程的仿真工具不够完善,目前普遍通过大量试验来优化SCR系统以避免尿素结晶,
学位
扩散吸收式热变换器是一种完全由热驱动的低品位热能温度提升技术,其具备无需电输入和没有运动部件等优点,对于低品位热能的回收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其工作原理,以H2O作为制冷剂,Ca Cl2作为制冷剂吸收剂,R134a作为扩散气体,TEGDME作为扩散气体吸收剂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基于假设条件,首次建立了包含气泡泵输送模型和热力学模型的扩散吸收式热变换器完
学位
碳中和背景下的未来20-30年,我国将有大量燃煤电站面临亟需升级改造的难题。考虑到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本文提出了利用煤基多联产技术将燃煤电站改造为多联产系统使之实现电力、液体燃料、燃气、化学品多联产的改造思路,以期改造在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同时改造后系统产品能很好弥补我国油气资源相对不足的问题。基于这一出发点,本文以浙江大学研发的煤炭分级利用清洁发电多联产技术为基础,研究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学位
除湿技术在人们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为满足人在室内的舒适性要求以及维持恰当的室内空气品质,室内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30%-60%之间。为维持食品的营养形状等特征,常采用不同湿度大小的低湿空气对食品进行分阶段干燥以实现快速干燥和长期储存。因此,低湿空气的营造十分关键。但由于除湿需求以及空气温湿度会不断变化,使得稳定可靠的低湿空气难以获取,从而会使食品的干燥时间长、品质不佳,不利于生产生活品质的提升
学位
为控制深基坑支护施工累计变形,以某矿山岩土工程为例,对此类工程的深基坑支护施工展开设计与研究。明确该工程的主要施工形式为锚杆联合咬合桩,引进DENEBLOA计算程序,设计深基坑支护结构参数;结合矿山岩土工程现场勘察报告及工程实践数据,设计支护施工中的降水处理、搅拌桩定位与喷锚网支护施工。实践应用成果证明:设计的施工方案可以有效控制基坑沉降与变形,避免竣工后深基坑出现失稳等方面的安全问题。
期刊
水在固体表面上的浸润行为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在热力学中,水的表面浸润是一个典型的吉布斯多相体系界面平衡问题,通常可由气液固三相界面处的宏观接触角进行表征。深入理解最基本的热力学参数(即温度和压力)对水的接触角的影响不仅有助于量化不同体相间的界面自由能,而且是建立界面能量平衡关系和理解界面能质传递规律机理的关键。此外,研究高温高压环境下尤其是近临界状态下水的表面浸润性的温度(或压力)相关性对以水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