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最常用的两种TKA(Total Knee Arthroplasty)手术入路方法,即采用股内侧肌入路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和传统髌旁内侧入路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两种入路方法,比较两者在术后快速康复影响上的差异。方法:选取在2019年1月~2019年7月时期内治疗,体重指数BMI、术前VAS(Visual Analogue Scale)评分、术前活动度、KSS(Knee Society Score)评分等无明显差异,且初次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共90位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45例观察组患者行股内侧肌入路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45例对照组患者行髌旁内侧入路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术后对90位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和记录,对两组患者的治疗、康复资料进行比较,包括对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术后引流量、术后第1d静脉血血红蛋白含量、术后肌力、VAS疼痛评分、功能KSS评分,术后膝关节ROM(Range Of Motion),炎症水平和肌肉损伤水平等临床参数的对比,分别评价两种手术入路方式。结果:术前统计,90例患者在体重指数BMI(Body Mass Index)、术前VAS评分、术前活动度、KSS评分,炎症水平和肌肉损伤水平等方面无明显差异;术中统计,经股内侧肌入路组,即观察组患者在术中手术切口小,出血量和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外侧支持带松解率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统计,经股内侧肌入路组,即观察组患者术后3天的炎症水平和肌肉损伤程度更低,且差异显著;观察组术后主动直腿抬高、屈曲90度时间更早,膝关节ROM恢复要好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在术后第1d内的VAS评分稍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但术后6周VAS疼痛评分中,两组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55);对1周KSS评分和6周KSS评分进行比较,观察组的K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股内侧肌入路和传统髌旁内侧入路均是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有效入路方式,能减轻患者病痛,促进患者康复。经股内侧入路相较传统髌旁内侧入路来说,术中出血量和引流量更少,术后早期疼痛更轻,主动抬腿、屈曲等活动度更好、炎症水平和肌肉损伤程度更低,活动时间更早,功能恢复更快。因此,股内侧肌入路对患者术后快速康复有更好的效果;在临床治疗理论上对比髌旁内侧入路来说,能保留股四头肌肌腱和肌肉完整性,减少手术创伤,具有更高的早期疗效。需要注意的是,通过股内侧入路行TKA难度较大、技术要求高,且要求患者没有严重的膝关节畸形、肥胖、股四头肌肉强壮、低位髌骨和合并骨质增生等禁忌症,在实际治疗中需要根据手术医师和患者实际情况进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