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欢中的新生——《他们眼望上苍》的狂欢化解读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zet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佐拉·尼尔·赫斯顿被公认为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之母及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她一生著有四部长篇小说,五十多篇短篇小说,散文,戏剧,其中长篇小说《他们眼望上苍》最为闻名。尽管小说并未受到赫斯顿同时期读者的好评,但当今它已成为美国非裔文学和女性文学的经典之作。小说开始受到评论界的真正关注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左右,被非裔美国文学研究者赞誉为一场展示黑人文化和方言的盛宴,被女性主义学者描述为黑人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和成长的范本。有关的研究除了传统的种族,性别及黑人女性自我成长等视角,主要集中在小说的艺术风格,黑人文化,宗教,象征意象等等方面。  本论文旨在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分析小说《他们眼望上苍》中所呈现出的狂欢化特征。通过分析,本论文除了展现赫斯顿本人超前的女性主义意识之外,更凸显作者本人对于黑人民族,乃至全人类未来和谐共生的积极态度。  本论文共由四个部分组成。  第一章简要介绍作家生平,作品情节,及现阶段作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说明了本论文的研究方向。  第二章简明阐释了巴赫金狂欢化理论渊源。主要包括狂欢化理论的三大基本范畴,即狂欢节,狂欢式和狂欢化;同时概括了狂欢化文学的主要特征及包含的基本元素;最后综述了近些年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研究现状。  第三章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详尽分析了作品《他们眼望上苍》中的狂欢化色彩。本章分为四小部分,依据是狂欢化文学中的节庆性,全民性,仪式性,双重性,及颠覆性等特征。在每一小部分中作者着重分析了作品中体现狂欢化因素(即:狂欢广场,狂欢语言,加冕脱冕仪式,狂欢化的人物,狂欢式的笑及死亡的狂欢定义等。)的事例,通过种种因素的分析,相应的特征得以充分展现,进一步体现了作品的主题和主要精神。  第四章是结论部分,证明了《他们眼望上苍》是一部典型的狂欢化作品。通过对狂欢化特征的分析,本论文揭示了赫斯顿不只关注黑人女性性属和种族意识问题,更多地关注到了整个黑人群体乃至全人类的生存状况。这种聚焦的扩大进一步展现了赫斯顿本人对于建立一种多元化和谐共生的社会的期盼。
其他文献
艾丽斯·沃克(Alice Walker,1944—)是美国当代优秀的黑人女作家。身为一名黑人女性,沃克更为关注黑人的困境、沉默的黑人女性以及生态环境等社会问题。生态女性主义试图通过对
在美国黑人文学兴起的五六十年代,艾丽斯·沃克是生态女性主义作家的典型代表。作为一名黑人女性主义作家,她的作品关注南方黑人生活,尤其关注黑人妇女的生存状态,关注她们的
名词化通常由其它词类转化而来,最常见的一类是动词,其次是形容词。汉语名词化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于汉语是一种缺乏形态标记的语言,这类研究上产生了很多的观点和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