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骨质疏松症是以低骨量及骨纤维结构退化、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骨质疏松的检查和诊断手段中,以骨密度测量仪最为灵敏、准确。骨密度的测量手段有很多种,最常用的是双能X线吸收仪(DXA)。目前,中国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是依据世界卫生组织1994年提供的有关诊断标准,当骨密度低于正常成年女性的峰值平均值以下2.5个标准差时,则为骨质疏松症。
由于地区、种族的差异,此标准不一定适合我国。近几年,我国也有学者调查正常人群骨密度的参考值,1999年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诊断学科组提出了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建议值,以低于峰值骨密度2个标准差作为诊断标准。
但是目前国内进行骨质疏松诊断标准的研究,存在以下缺陷:样本量较小,骨密度测量未进行质量控制和校正。因此应该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调查,掌握全国范围内不同地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中成人BMD测量值分布,找到BMD峰值,制定自己的骨质疏松诊断标准。
材料与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自分布在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的13所医院在当地抽取的20岁以上健康者共7059人,其中,男性3416人,女性3643人。50岁以上骨折人群男女各男性265人,女性640人,共计905人。进行问卷调查和骨密度(BMD)测定。问卷调查包括基本资料和骨质疏松危险因素,BMD测量包括第1~4腰椎(L1_4)、第2到4腰椎(L2_4)、股骨颈和大转子四个部位。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找出正常成年人群的各部位骨密度峰值及所在年龄组,探索适合中国人的骨质疏松诊断标准。
利用统计软件SPSS 11.0分别以5岁、10岁年龄段分组分析,确定男女性四个主要部位(L1_4、L2_4、股骨颈、大转子)BMD峰值及所在的年龄组;分别采用样条函数和多元回归方法拟合骨密度随年龄变化的曲线,从而确定不同性别人群、不同部位骨密度随年龄变化的趋势和峰值所在的年龄段。
通过对wHO的以T-值为基础的诊断标准和其他学者的以骨量丢失率为基础的诊断标准的研究,调整诊断的T-值和丢失率的界值,以达到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同时,利用筛选骨质疏松的主要危险因素进行骨质疏松的联合诊断。
统计软件为spss11.0,sas8.2和R2.4.1。
结果
本文得到的每个研究中心的骨密度测量的校正公式与机器自带的IDSC提供的不同。
男性四个部位的骨密度峰值都位于20~29岁组;女性腰椎骨密度峰值位于30~39岁组,股骨颈峰值位于20~29岁组,大转子位于40~49岁组,但是和30~39岁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腰椎L1_4和L2_4峰值男女性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女性股骨颈和大转子峰值均低于男性峰值。
从本研究数据得到,以WHO的标准和国内现行标准以及以流失率为25﹪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灵敏度太低。界值如果设为T-值为-1.5,丢失率为20﹪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但是对于老年人,单独利用骨密度T-值误诊率较高,使用骨质疏松危险因素评分和骨密度联合诊断比单独利用T-值具有较好的诊断效果。
结论
骨密度测量仪器自带的校正公式不适合国内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国内进行多中心研究应该建立自己的骨密度测量校正公式;
骨密度随年龄变化的曲线以三次多项式拟合效果较好,与国内外许多作者的结果一致。
本研究得到的峰值所在年龄组和国内外大多数研究一致,但是峰值低于国内大部分研究的结果,也低于欧美国家的峰值。
考虑到骨质疏松性骨折已经是骨质疏松的严重时期,以T-值或丢失率作为诊断标准时,我们建议应适当修改T-值为-1.5,或丢失率为2096,以提高诊断的灵敏度。
在诊断骨质疏时,骨密度值和骨质疏松危险评分等因素联合应用比单独使用骨密度值具有更好的诊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