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并将其具体化为教学行为。教学行为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意图所采用的一系列问题解决行为,是在教师自我监控下的一种有选择的技术,这种选择的成败依赖于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和在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有关教学经验。目前,在教学实践中,一些高中物理教师还存在着与现代教育理念不相符合的教学行为。为满足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从理论过渡到实践的迫切需要,以高中电磁学规律的教学作为平台来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研究首先对高中电磁学规律教学行为进行了理论研究,分析概括了现代教育理念下高中电磁学规律教学行为的6个特点。在此基础上,编制了物理规律教学行为项目清单,以其作为课堂观察的辅助工具,在山东省不同市地的6所高中观察了24节电磁学规律的课堂教学,并辅以访谈法,调查了高中电磁学规律教学行为现状,分析了其中的有效教学行为和无效教学行为。针对当前存在的无效教学行为,提出了高中电磁学规律教学行为设计策略:①纠正学生的相异构想;②提供生动具体的感性材料;③鼓励学生参与科学抽象的过程;④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方法,逐步加深学生对规律的理解;⑤结合学情,铺设探究之路;⑥突出个别探究要素的培养;⑦以多种方式渗透科学探究的思想;⑧实施激励性口头评价。 基于以上提出的高中电磁学规律教学行为设计策略,对“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和“楞次定律”的教学作了设计,并进行了教学实践。教学实践表明,本研究所提出的教学行为设计策略可以有效地指导教师调整和修正无效的电磁学规律教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