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日战争时期发展最成熟、成就最高的文学样式是话剧。无论质还是量,话剧的创作和演出都达到了巅峰。作为抗战时期话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后方的话剧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和多元化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剧作。本文试图从宏观上把握大后方独特的文化生态对话剧发展和作家创作的影响,分析在政治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话剧如何“自律”,讨论大后方话剧不同于解放区和沦陷区的“中国化”探索之路。全文分有三章,另有一个引言和结语:引言主要是引论,另外对研究对象的一些重要概念作了界定和辨析,同时对大后方话剧的研究历史作了梳理。第一章论述大后方独特文化生态下的话剧创作风貌。分为两节:第一节详细分析大后方独特的文化生态及其对话剧发展产生的影响。第二节主要从生存境遇的变化和身份的转变两个方面论述大后方剧作家的创作风貌以及这种转变对话剧产生的影响。第二章详细分析在政治和市场双重影响下大后方的话剧发展。分为三节:第一节论述政治对话剧的影响。主要从政治思维和国共两党对话剧的争夺两方面展开,通过陈铨的“野玫瑰风波”这一个案,细致地展现政治因素对话剧产生的影响。第二节论述了市场对话剧的影响,使大后方话剧显示出回归市民社会的特点。第三节论述话剧艺术在政治和市场的合力中寻求“自律”。主要分析了话剧艺术、政治、市场三者充满张力、相互制衡又促进的关系,正是这种特殊的纠结关系,使大后方话剧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和兼容并包的追求。第三章论述大后方话剧“中国化”的探索。分为两节:第一节揭示了大后方话剧的内在品质:立足民族传统。这一节主要通过民族精神的挖掘和民族形式的借鉴两方面论述。重点对比了解放区和大后方对于民族形式的不同理解,也正因如此,大后方话剧才呈现出与解放区迥异的风格。第二节探索了大后方话剧的执着追求:反映现代意识。分别从浓郁的时代精神和“国家至上”的情怀、自觉的反思意识和“宁鸣而死”的批判精神、对“人”的关注三方面,通过对具体作品的艺术分析和解读,把握大后方话剧的独特魅力。这种在现代视野中发掘民族传统的特质和在民族视野下彰显现代的品格,使大后方话剧在这一时期获得了面向现实和未来的精神动力。结语概括了大后方话剧的整体特色和取得的成就,客观地承认了其存在的缺陷,并指出在站在今天的立场上,我们不能求全责备,应该珍惜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