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150多年之前,马克思就非常有预见性地提出了世界历史理论,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全球化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世界历史愈演愈烈,逐渐发展成为不可规避的现实和趋势。全球化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民族文化,弘扬民族文化主体性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本文正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马克思关于全球化理论的阐述——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这一部分中,论述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主要内容。十五世纪以来的地理大发现首次将整个地球联系起来,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提出奠定了物质基础;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特别是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为马克思提出世界历史理论提供了思想基础。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和交往的普遍发展是促使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根本动力,而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断发展所带来的的机器大工业和世界市场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世界历史的进程最终指向共产主义和人的解放。第二部分是全球化以及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的境遇。全球化是世界历史的当代形态,是当今时代的主要特点。历史发展到今天,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规避的事实和发展趋势,经济一体化、政治国际化和文化多元化趋势不断加深。世界上各个民族和国家都被卷入全球化浪潮之中。对于民族文化而言,全球化既是难得的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全球化给民族文化带来了新视野、新平台、新技术、新资源,使本民族文化获得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当然,全球化对民族文化提出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文化帝国主义和民族文化认同危机使民族文化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第三部分是全球化背景下弘扬民族文化主体性,这是本文论述的重点。在全球化背景之下,中华文化要实现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建构并大力弘扬民族文化主体性。民族文化主体性包括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省和文化自强四方面内容。文化自觉是我们认识文化的视角,文化自信和文化自省是我们对待文化的态度,文化自强则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当今中国,民族文化主体性严重缺失,整个社会沉浸在西化浪潮之中,教育、传媒、消费和科技等方面,都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模仿和照搬照抄。严峻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弘扬民族文化主体性。弘扬民族文化主体性,须理性而非激进,蓄势沉潜然后勃发。大学、企业和政府应从各自职能出发,积极传承并创新中华文化,为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贡献。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提出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民族文化必须要弘扬民族文化主体性,并对民族文化主体性做了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