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油菜根肿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品种抗病性评价

来源 :安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xiaoF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字花科根肿病在安徽省黄山市油菜种植区发生日趋严重,成为限制油菜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为明确安徽黄山油菜产区根肿病菌的生理小种分布和种类及主栽油菜品种的抗病性,本研究采用Williams鉴定法对安徽省黄山市部分地区的根肿病菌进行生理小种鉴定,采用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方法对安徽主栽的30个油菜品种进行抗性研究,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根肿病菌生理小种鉴定本实验采用Williams法对采自黄山市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黟县、歙县、休宁县和灵山镇7个地区的白菜型和甘蓝型油菜的根肿病菌的生理小种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目前安徽省黄山市油菜根肿病菌群体主要由4号和9号小种构成,它们在病样中出现的频率分别为61.54%和38.46%。两次独立实验鉴定的结果一致。不同地区根肿菌生理小种的群体结构存在显著差异,黄山区、歙县和休宁县油菜根肿病菌为生理小种4号,屯溪区、徽州区、黟县、和灵山镇油菜根肿病菌为生理小种4号和9号;不同寄主的根肿菌生理小种的群体结构也存在差异,小白菜、白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根肿病菌生理小种均有4号和9号。另外,同一地区的相同寄主病株根肿病菌生理小种存在不同;同一地区的不同寄主病株根肿病菌生理小种也存在不同。2.油莱品种对根肿病抗病性评价田间小区试验选择上年根肿病发生严重的田块为试验区域,采用自然发病方法对30个安徽省主栽油菜品种进行抗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对根肿病抗性差异明显,供试的30个油菜品种的植株发病率介于21.11%-73.49%之间,病情指数介于13.3-66.6之间,其中白菜型油菜皖油13病情指数最高,为66.6。30个品种可分为抗病、感病和高感3个类群,2013年分别占总品种数的10.00%,33.33%和56.67%;2014年分别占总品种数的3.33%,43.33%和53.33%,没有高抗类型。国华油1208、荃银油5号和德油早一号3个品种两年的病指均较低,但只有德油早一号1个品种两年均表现为抗病,两年的病指分别为16.6和19.7。可将这些品种作为当地病区主栽品种及育种材料使用。室内盆栽试验采用菌土法对30个安徽省主栽油菜品种进行抗性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对根肿病抗性差异明显,供试30个油菜品种的植株发病率介于38.00%-93.33%之间,其中83.33%的品种发病率超过60%。病情指数介于17.0-65.2之间,其中白菜型油菜皖油13病情指数最高,为65.2。30个供试品种可分为抗病、感病和高感3个类群,两次独立试验中高感品种分别占73.33%和60.00%,感病品种分别占20.00%和33.33%,抗病品种均占6.67%,没有高抗类型。德核杂油8号和沪油杂4号再两次独立试验中均对9号生理小种表现为抗病,德核杂油8号两次独立试验的病指分别为17.0和17.9,沪油杂4号两次独立试验的病指分别为18.2和18.4。以上结果为安徽省黄山市根肿病重发区选择主栽品种和未来的抗根肿病育种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本研究以广泛分布于全国各省区的蓼科植物红蓼为试验材料,用石油醚、氯仿、甲醇三种不同极性的溶剂分别对其根、茎、叶、种子进行了冷浸提取,以广泛危害果树、蔬菜、烟草等经
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是引起水稻稻瘟病的病原菌,也是研究寄主与病原互作的主要模式生物。稻瘟病菌通过产生分生孢子粘着在水稻表面,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附着胞进而侵染
随着转基因抗虫棉的推广利用,其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其中转基因抗虫棉抗虫性表达的时空特性、害虫抗性产生的风险、Bt棉田害虫发生新特点以及种植转基因棉后可能会影响棉田
由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引起的玉米叶斑病是近年来我国北方玉米产区流行的一种重要病害。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山东沿海发生此病以来,已不断向其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