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马克思唯物史观为指导,运用历史学、政治学、民族学的相关理论,采用从历史到现实,从局部到整体及比较的研究方法,以苏丹内战为线索,重点探讨苏丹民族国家的构建,并揭示其特点和规律。全文由绪论、导言、正文与结论四部分组成。绪论简要介绍研究目的、意义,研究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特色与创新。导言旨在阐述民族国家的相关理论、部族、宗教、民族与民族国家的关系,民族国家构建的一般理论及苏丹民族国家构建存在的问题。正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章侧重于厘清历史上的南北关系及苏丹民族国家创建的特殊方式;第二章介绍影响苏丹内战的主要因素;第三部分为第三章至第五章,分别研究苏丹在三次议会制时期、三次军政府时期的南北关系状态,战争演变及民族国家构建的特点。本文认为,1956年苏丹的独立只是确立了民族国家的基本形式,作为一个去殖民化国家,它还面临着民族国家构建的艰巨任务。在苏丹这个人为赋予的政治单元里,历史上南北奴隶贸易的宿怨,双方宗教、语言、文化的差异,英国分而治之的政策对南北地区意识的强化,这一切使南北成为两个完全不同的实体。苏丹在独立伊始就面临着南方分裂运动的挑战。1955年的托里特兵变点燃了南北战争的烈火,也是阿拉伯主义与非洲主义对抗的开始。苏丹必须通过民族国家构建实现全民整合,消除南北差异,创建国族。纵然如此,苏丹无论在议会制时期,还是在军人统治时期,政府在进行民族国家的构建时,大都追求阿拉伯主义,推崇伊斯兰教、阿拉伯语,试图通过阿拉伯化和伊斯兰化实现全国人民的整合:同时在权力分享、利益分配、宗教语言文化等问题上排斥其他族体,尤其是南方人,否认南方的独特文化。这遭到南方人的强烈反抗。南方人成立了各种军事、政治组织与政府展开较量,战争主导了双方关系,也撕裂了苏丹这个国家共同体。在阿拉伯主义认同的指导下,苏丹民族国家的构建被严重扭曲。1983年,约翰·加朗领导的苏丹人民解放运动“苏丹主义”的提出是一种全新的国家意识,并且成为凌驾于阿拉伯主义、非洲主义之上的国家认同,成为连结所有苏丹人的纽带。至今,苏丹仍处于民族国家的构建中。通过研究,本文认为苏丹民族国家的构建具有以下特点:1、民族国家定位的偏失。2、国家构建与民族构建的脱节。3、战争成为民族国家构建的力量。4、宗教、民族与民族国家分庭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