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30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研究

来源 :南京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edcujmtg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CD30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CD30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目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其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和生物学行为均有很大的异质性,期待更进一步的准确分型,以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近年来,CD30在DLBCL中的表达颇受关注,有研究认为CD30阳性的DLBCL是DLBCL中的一个独特亚组,但文献报道中对于CD30在原发性DLBCL中的表达率差异很大。本研究拟探讨CD30在中国人群原发性DLBCL中的表达情况,以及CD30阳性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的诊断标准严格筛选2006-2015年间我院病理科诊断的非特殊型原发性DLBCL共390例,运用免疫组化方法(IHC)方法检测石蜡包埋标本中CD30的表达,光学显微镜观察DLBCL的组织形态学及CD30的表达模式。通过Pearson卡方检验及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CD30阳性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分别以>0%及>=25%为阳性阈值,CD30阳性表达于11.54%及9.5%的原发性DLBCL中,多见于小于60岁以下的病人,B症状较为少见,LDH水平正常者偏多;组织学形态以中心母细胞型及间变型为主,浆细胞型罕见。结论:CD30可阳性表达于原发性DLBCL中,且CD30阳性DLBCL具有特征性的临床病理表现。第二部分CD30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免疫表型及与MYC、BCL2基因异常的相关性目的:探讨CD30阳性DLBCL的免疫表达特点,与细胞起源相关蛋白及与预后相关蛋白表达的相关性,以及CD30阳性DLBCL病例中MYC、BCL2基因重排及扩增的情况。方法:运用IHC检测390例DLBCL患者石蜡标本中CD5、CD10、BCL6、MUM1/IRF4、FOXP1、GCET1、LM02、BCL2、MYC、Ki67 的表达情况,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MYC与BCL2基因重排及扩增的情况。通过Pearson卡方检验及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CD30阳性DLBCL的免疫及分子表型。结果:DLBCL中CD30阳性表达与细胞起源及免疫分型无明显相关性。CD30阳性DLBCL呈BCL2及MYC蛋白低表达趋势;BCL2蛋白低表达主要在non-GCB亚型中出现,与较少发生BCL2基因扩增相关;MYC蛋白低表达主要在GCB亚型中出现,与缺乏MYC基因重组相关。结论:CD30阳性DLBCL是一组具有特征性免疫分子表型的亚群,缺乏MYC基因重组,较少发生BCL2基因扩增及BCL2、MYC蛋白表达。第三部分CD30阳性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分析目的:探讨CD30阳性在DLBCL中的预后意义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3年间232例原发性DLBCL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Kaplan-Meier方法及COX回归模型建立生存曲线,分析CD30表达对原发性DLBCL的预后价值及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总体上CD30阳性DLBCL病人有较好的临床预后,但受到IPI评分、BCL2蛋白表达及MYC基因异常的影响。在Kaplan-Meier分层分析中,仅BCL2蛋白阴性组及MYC基因正常组,CD30阳性DLBCL有明显延长的PFS及OS。结论:CD30阳性表达是原发性DLBCL预后较好的标识,其效果可能与BCL2蛋白低表达及缺少MYC基因异常有关。抗CD30抗体药物的治疗作用,尤其在BCL2阳性及CMY基因异常的DLBCL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设置6个光照时间梯度和两个光照强度梯度,分别对3种(基因型)果蝇进行光照处理,结果显示:在500 lux光照强度下,光照处理3h/d的果蝇发生量最少,其他各光照时间果蝇发生量无显著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兵团一师二团灾害性天气发生较多,2016年5月5日和5月16日二团遭受强冰雹灾害,50%的棉花被砸断头,受灾面积0.13万hm~2,棉花受灾严重。雹灾发生后,二团对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