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地理分区是按照地表自然界的地域分异规律,通过对地表要素地理相关性关系的比较研究与综合分析,而划分的区域系统。生态地理分区可以有效地反映地表水热条件、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的空间布局,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同时生态地理分区可以提高遥感影像分类的精度与效率,为全球变化研究与地球系统模式发展研究提供基础性数据。本文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以生态群落思想为基础,利用气候、土壤、高程以及植被遥感数据,基于典型对应分析方法(CCA),建立了生态地理分区的指标体系,提出了分区方案,并在全球尺度进行了生态地理分区的划分,并对中国区域的划分结果与中国自然地理区划进行了比较分析,评估了研究结果的合理性,论文将对全球地表遥感制图提供基础数据,为生态地理分区的研究提供参考价值。本文选取年均温、气温最大值、气温最小值、最值温差、≥0℃和≥10℃年积温、年均降水、潜在蒸散发、蒸散发、可能蒸散量、蒸散量、综合湿润指数、干燥度、温暖指数、热量系数、温暖系数、寒冷系数、干燥度系数、生物温度、干旱指数、高程、土地覆盖、土壤、植被指数NDVI、NPP、LAI等数据,对研究区实行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CCA),得到研究区域主要的影响指标为年均温、年平均降水量、干燥度、湿润指数、热量系数、干燥度系数、生物温度、≥0℃和≥10℃年积温、1月和7月温度和降水数据;在此基础上,提取基于栅格的样本点,利用SPSS中K-mean进行聚类分析,根据等值线绘出地理分区的界线,并对聚类结果进行修正,将中国分为18个地理分区。地理分区从低纬度到高纬度,从东到西呈现明显的地带性特征,东北地区四大分区分布较为集中,华北平原和太行山地区分为两大分区,大致以秦岭淮河为界与华南地带划分开来。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到北回归线区域分为四区,且四大分区从南到北呈现明显的带状分布。从东到西,分区5、6、13、14、12和8、11分区之间为干湿带分界线。新疆地区大致沿天山山脉为界分为两大生态地理分区,即传统意义上的南疆与北疆。青藏高原由于其特殊的地势,故单独成为一个生态地理分区。在青藏高原东部和南部地区地形复杂,因而也是许多生态地理分区的交错地带,故被单独划分开来。从该交错地带到云贵高原,由于地势的差异,中间分为一个地理分区。东北地区的地表结构,略呈半环状的三带,山地和丘陵地带地理分区明显区别于东北平原和内蒙古平原的生态地理分区。华北平原和黄河中游地区以太行山为界,因为明显的降水、季风等原因,呈现为两个地理分区。从秦岭淮河流域到长江中下游平原、江西福建丘陵地区,空间上为东西带状分布。云贵高原的特殊地势与前者区别开来。北回归线以南,以南亚热带和热带两个温度带为界分为两个生态地理分区。分区结果与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相比较,在新疆北部天山区域,云贵高原交界区,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南丘陵、盆地区,东北三江平原交界处差异较大。提取相关的指标进行分析,并参照中国生态功能区划图,除东北交错区以外,本研究的划分结果比较合理。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在进行指标选取的过程中,不是按照传统的温度、干湿,再到其他指标的选取的等级划分思想,而是根据排序分析结果,来选取适合该研究区的指标体系来进行划分。为生态地理分区的划分提供了一种便于操作的技术流程。同时,由于数据的局限性,全球尺度划分结果的精度,需要进一步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