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义务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提升了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随着“普九”目标的完成,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2005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是我国第一个全面阐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性文件,2006年,新《义务教育法》更是把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指出“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因此,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经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理念和战略选择。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义务教育资源配置问题。近年来,随着“三农”问题的凸显,农村教育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再加上我国城镇化建设速度的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的速度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这就造成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需求的变动,进而需要对农村的各种教育资源进行重新分配和组合,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教育发展观念的偏差、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城市取向”的教育配置观念、现行教育投资体制的弊端和不完善的教师人事制度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着非均衡的状态,农村地区义务阶段学校无论在教学设施、图书资料等物力配置上还是在师资力量配置上,都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和校际差异。基于此种现状,本文从教育投入、办学条件、师资队伍三个方面,其中包括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生均校舍建筑面积、教学设备和教育信息化配置、教师数量、教师质量等,了解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分析总结出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有: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比较落后;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整体素质不高;教育资源利用率低,浪费现象严重;资源配置不合理,校际差异较大。这就需要政府采取必要的措施进一步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科学规划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改造建设力度,提高学校的规模效益;同时要积极推动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农村教师的培训机制,鼓励教师合理流动等措施以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另外,还应实行教育券制度,推进中小学标准化配置,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等的措施,来实现农村义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