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1998-2011年的数据,先估算出中国各省份的碳排放量,然后根据SBM模型进一步测算出碳排放效率,通过分析测算结果可知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较为发达,相应的技术水平、产业结构等也更加优化,因此东部地区的碳排放效率要高于中西部地区。接着根据“樊纲(2012)中国市场化指数”测算出我国地区间的要素错配程度,其结果显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市场发育程度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的市场发育水平较为落后。结合我国地区碳排放效率和要素错配程度分析,可以知道东部地区较低的要素市场扭曲程度伴随的是较高的碳排放效率,而扭曲程度较高的中西部地区伴随的则是较低的碳排放效率,因此可以初步得出要素市场扭曲会影响地区碳排放效率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采用空间计量方法实证分析以要素错配为主的一系列变量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通过Moran检验得出我国各省份之间的碳排放效率存在着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由于地区内的经济行为或多或少会受到其他地区的经济水平和政府决策的影响,使得区域间的碳排放效率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关联性。空间计量模型估计结果表明:要素错配、能源消费结构、产权结构、政府干预、产业结构均对碳排放效率有显著影响:其中,产业结构与效率值正相关,证实低能耗、高产出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高,越有利于低碳经济的实现;而要素错配对碳排放效率存在负影响,因地区间要素流动障碍及价格扭曲形成的经济粗放发展模式严重制约了要素的空间优化配置,继而影响了能源的集约利用;此外,产权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和政府干预都对碳排放效率有正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