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本外逃”是衡量一个国家信用的基本指标之一,许多国际金融机构以及银行已经将资本外逃规模作为衡量贷款风险的重要指标之一。它描述的是这样一种现象:资金抽逃到国外,以寻求更大程度的安全。与通常寻求高回报的国际资本不同,资本外逃往往发生在资本稀缺、投资回报率高的发展中国家,一方面有大量外国资本到这些发展中国家投资,另一方面这些国家的国内资本大量往外转移。从投资收益的角度来看,这似乎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但深入分析后不难发现,资本外逃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规避风险,是本国资为本防范风险减少损失而采取的理性行为。因为,资本外逃往往发生在国内经济金融体制不够完善或对国内外资本存在差别待遇的国家。但是,对于国家整体利益来说,资本外逃毕竟是负面效应很大甚至会危害经济健康发展的经济现象,因此也是各国政府和众多经济学家殚精竭虑防范和研究的重要经济问题之一。
国际经济学界对于发展中国家资本外逃现象的关注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80年代,拉美国家中的阿根廷、墨西哥等国债台高筑、外汇短缺使这些国家经济发展严重受损,这段时间也被称作拉美国家“失去的十年”。伴随这些国家公共部门的增加,私人部门却出现了持续大量的资本外流。国际清算银行1984年的年度报告指出,拉美国家外部状况的恶化似乎主要是由于私人部门的资本外流而加剧的。随后,卡丁顿(Cuddingtun,1986)首次对发展中国家资本外逃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开拓性研究。他的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在增加外债中的很大一部分又以资本外逃的形式流出。这就是说,如果资本外逃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发展中国家的外债问题也难以得到解决。进入90年代,资本外逃对一国经济造成的巨大冲击愈发引起人们的重视。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疯狂的资本外逃几乎将这些国家的经济推到了崩溃的边缘。
与此同时,我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外国资本流入的规模逐年稳步增长,但也同时经历着持续增长的资本外流。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资本外逃的规模急剧增长:1995年中国资本外流占全球资本外流的2﹪,列世界第八大资本供应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者(IMF,1995);1997年中国资本外逃规模达400多亿美元(宋文兵,1999;杨海珍等,2000),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甚至高于1995年处于金融危机中的墨西哥和1997年处于金融危机的韩国。中国之所以没有出现国际支付危机,主要是由于中国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使中国一直保持着大量的直接投资流入,以及近年来中国的贸易收支一直保持着较大的盈余,这些都使中国外汇储备充足,从而掩盖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若旦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降低或逆转,出口创汇能力降低,大量资本外逃的直接后果可能会导致国际支付危机,危及外商对中国的投资信心,引发外商投资逆转,进一步危机到金融体系的稳定,后果将不堪设想。
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总结国内外资本外逃问题方面的研究成果,进一步研究、丰富资本外逃的动因理论,并对中国的资本外逃问题进行深入的实证分析。本文共分六章,主要内容为:第一章回顾了对资本外逃的研究成果,简要介绍了研究资本外逃问题的原因和现状;第二章在深入研究、分析国内外关于资本外逃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资本外逃的涵义进行概念界定,并介绍了对于外套资本的测量方法;第三章是对中国资本外逃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实证研究,并对曾经历较为严重资本外逃的国家如俄罗斯、墨西哥和韩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总结;第四章介绍了中国资本外逃的规模、特点和渠道;第五章分析可能导致中国资本外逃的具体因素,在中国资本外逃动因及效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抑制资本外逃政策研究成果及经验,提出了抑制中国资本外逃的政策建议;最后文章进行了总结,展望了未来中国在基本解决资本外逃问题后的美好前景,从而结束了本文。
应该承认的是,我国在吸引大量外资的同时资本外逃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这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和回避的问题。资本外逃作为一种不正常的资本流动,对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安全产生了很大的破坏作用,同时也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在经济金融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的背景下,研究我国资本外逃现象对于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增收外汇,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