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牙周炎导致的牙周骨缺损,是牙周炎治疗的难点。单纯的通过龈上洁治、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等牙周基础治疗仅是在去除病因的基础上,延缓疾病的进展而不能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牙周组织再生。因此如何有效的获取牙周组织的再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牙周组织的再生包括牙周膜、牙槽骨以及牙骨质的再生。目前常用于牙周组织再生的治疗方法有植骨术、引导性组织再生术(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GTR)以及各种生长因子的应用等。其中骨移植与生长因子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脱矿冻干骨(demineralized freeze-dried bone allografts,DFDBA)是一种同种异体骨,其包含了多种骨骼生长因子及骨形态发生蛋白等分化因子。有研究表明在牙周炎治疗中应用DFDBA可获得牙周组织的再生包括新骨的再生,牙周膜以及牙骨质的形成等。而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是取自患者自身血液通过离心获取的一种血小板衍生物,是一种新型的组织工程材料,可有效促进组织伤口愈合和牙周组织再生。因而,PRP与DFDBA联合应用在治疗牙周骨缺损上得到较大的关注。目的从临床和影像学两方面系统评价PRP与DFDBA联合应用治疗牙周骨内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检索PRP与DFDBA联合应用与PRP或DFDBA单独使用治疗牙周骨内缺损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6年12月。根据所确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由2名评价员独立阅读、分析、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在对所有纳入的研究做方法学质量评估后,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纳入6个RCT、142名牙周炎患者、205个牙周骨内缺损位点。6个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PRP与DFDBA联合应用组与PRP或DFDBA单独使用组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的改变量,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35,95%CI(–0.09,0.79),P=0.12],而临床附着丧失(clinical attachment loss,CAL)的改变量,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D=0.68,95%CI(0.41,0.94),P<0.00001]。有3个研究(94名牙周炎患者、127个牙周骨缺损位点)从影像学方面评估了治疗后骨充盈的改变量。其中釉牙骨质界到牙槽骨缺损底部间距离(CEJ-BD)的改变量,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D=0.71,95%CI(0.46,0.95),P<0.00001]。牙槽嵴缺损顶点到缺损底部间距离(AC-BD)的改变量,2组间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MD=0.64,95%CI(0.41,0.87),P<0.00001]。而釉牙骨质界到牙槽嵴缺损顶点的距离的改变量(CEJ-AC),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异常[MD=0.03,95%CI(-0.10,0.16),P=0.68]。结论现有研究证据表明,在牙周基础治疗后,PRP与DFDBA联合应用治疗牙周骨缺损在附着丧失的改善和骨充盈上优于单用PRP或DFDBA组,而探诊深度2者疗效无差异。但受纳入研究数量及质量的限制,上述结果需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研究予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