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认知: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dl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身关系问题是当前心灵哲学界的热点话题。自古希腊哲学产生开始,哲学领域及生命科学领域有关于心身关系的研究就特别活跃。具身性是当前认知科学研究的新主题,为欧美哲学家反思和批判客观主义的产物,它主张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具身性不可分离,具有十分深刻的哲学渊源。心身关系是具身认知所要面对和解决的核心命题。认知观本身是有关心身关系的一种理解、诉求和主张。从非具身认知到具身认知,折射出的是认知科学的认知观所引领心智加工和身体的关系由分离走向契合。在哲学语境之下,具身认知作为心灵哲学或认识论中有关心身关系的探索和主张,其演进历程的背后可窥见心身关系在哲学层面继续思考的深化。本文主要从针对心身关系问题已有研究观点的梳理和归纳出发,详细介绍心身关系问题形成的历史,厘清存在的主要派别并整理相关观点;阐述具身认知的概念,介绍具身认知关于心身关系问题解决的主要观点以及存在的不足;把握具身认知对于认知过程存在的不足这一核心议题,以提出现实的解决策略,积极探讨解决心身关系问题的最佳可能。本文主要由前言、主体、结语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相当于前言主要介绍心身关系研究情况。本章节将心身关系问题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以加深对认知理论体系存在问题的理解,为下一步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奠定基础;并指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创新之处以及研究意义。主体部分主要由两个章节组成。第二章从具身认知的研究综述出发,主要阐述具身认知对于心身关系问题的解决。首先,有关心身关系的理解、诉求和主张遵循着从非具身认知到具身认知的演变历程,反映出人类对认知理论体系建构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其次,从心身二元论到心身一体论的哲学路径出发,完成转化,使得非具身认知获得深度超越,具身认知获得另类重生,这也是认知理论体系完善的生动体现。第三章主要阐述心身关系研究以及认知理论体系构建现存的主要困境。侧重从两个层面分析心身关系研究当前存在的哪些困难,从探究具身认知存在的不足出发,目的在于着力为解决心身关系问题提供现实策略。首先,认知是一个事实,我们对于这个问题的现有解释还没有足够的说服力,这就说明认知理论的体系是有待完善的。其次,具身认知将认知过程进行的方式和步骤经由身体物理属性所决定。再者,具身认知认为认知内容是由身体所决定的,但人类不可避免受到历史文化、先前信念、他人思想与评价等影响。最后,具身认知认为,身体是嵌入环境的,认知、身体与环境是一个动态的统一体,但是人类通过身体获取信息需要通过大脑的转化进行信息加工才能逐步形成认知。结语部分主要指出探究具身认知存在不足的意义所在,并为人类建构一个科学合理的认知理论体系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尽管具身认知已经重新建构了一种心身关系以及对信息加工机制探究的思路和路径,并尝试着从改变核心假设出发,对心身关系进行重新定义和研究,这为重新理解心身关系和完成人类认知拓展了新的视野。具身认知作为一种心身观念,它所引领的认知科学的发展之路和范式构建还需要有很长的路要走。当然这个过程会很漫长,笔者通过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提出结构化研究的策略来逐步完善人类认知体系。
其他文献
本文从提出论点、分析论据以及议论文的常用结构模式三个方面讨论了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建筑行业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有目共睹,加快了我国城市化的脚步。建筑技术是影响建筑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建筑技术
文章通过采用工资加成,将失业变量引入新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理论分析框架,并基于校准的模型考察了技术冲击、偏好冲击和货币政策冲击对失业持续性的影响。研究表明,三种外生
从电影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了观众的接受状况影响影片的内容选择及叙事形式,进而分析了受众者视点的特殊性,如何造成叙事效果的不同,坚持从观众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能够更好地处
青年干部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承载着企业的未来和希望,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结合企业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的时代背景,本文分析了企业可持续发展对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的新要求,提
综述了有关生存质量(QOL)的研究概况。详细介绍了QOL的定义、目的及评估方法,并对QOL与疾病治疗、护理及康复的关系进行了初步讨论
运用SWOT方法分析大别山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状况,为创新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策略,提高大别山乡村旅游竞争力,实现大别山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现实指导。
<正>冠心病为临床常见多发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以胸痛为主要表现,多伴有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2010年6月-2011年6月,笔者
通过对2008年以来上海控制性详细规划工作实践总结,探讨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规定、操作规程、技术准则、成果规范及配套制度的应用效果,对未来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工作制度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