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清昭阳李氏家族是明清扬州地区名门望族的代表。该家族从明嘉靖朝状元、隆庆朝首辅李春芳到清末民初骈文大家李详(审言),绵延三百余年,创造了多方面的辉煌:作为科举家族,它为明清两朝输送的人才仅进士就有11名;作为仕宦巨族,它创造过“九世一品”的家世传奇;作为忠义之家,它在明清易代之际产生多位忠烈和大批遗民;作为文学家族,它留下诗集、文集、传奇多部,对明清时代扬州地方文化甚或中国文化产生过重要影响;作为艺术家族,它孕育过“扬州八怪”主要成员李鱓、书法家李佳言以及诗、书、画“三绝”的人才多名。多面多样的文化成就使昭阳李氏家族足以比肩当时江南江北诸多名门大族。勾勒明清昭阳李氏家族文化状貌、挖掘李氏家族文化内涵、探究李氏家族文化持续繁盛的深层原因,有助于梳理明清时期扬州地区的文脉,进而探究其文化繁荣鼎盛的内在根源与机制、认识传统文化的演进规律。昭阳李氏家族诗书继世、俊彦云集,从首辅李春芳到礼部尚书李思诚,从忠烈李长倩、李信到遗民李长科、李长祚、李沛、李沂、李淦、李法,从史学家李清到艺术家李鱓、书法家李佳言,从昭阳诗派主要成员李沂、李国宋、李麟到才女李季娴、李国梅,杰出人物既将李氏家族的文化成就具象化,也衬托出李氏家族文化土壤的肥沃与深厚。在家族文化的背景上研究文化文学史上的杰出人物,更有利于还原历史的真相和历史人物的本来面貌,亦更能切近历史的真实以及杰出人物的心灵真实。本论文共分八章。第一章根据兴化图书馆馆藏四卷本《李氏世谱》等资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考述李氏家族成员的世系和主要成员,梳理家族分支迁移的走向。《李氏世谱》将李春芳及其弟李齐芳的子嗣分为十二房。本章主要涉及李春芳子嗣情况,考证各房比较突出的人物及其事迹。第二章简述李春芳生平、仕历并剖析其为政理念,还“青词宰相”以恪尽职守、剀切正直的本来面目,考论其主要历史功绩。李春芳有着比一般士人更为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观:“君子修其身,穷则俗易而乡人化,达则纪饬而国人正。”他的为政理念十分明确,即以民为本、抚民如子,与之相应的,其为政绳尺便是安静悃幅、勤政务实。繁律严尺使民无措,安静悃幅以培元气,这既是李春芳得诸前贤的宝贵经验,也是他在参与政务时所坚持贯彻的理念。与野心勃勃、善于大破大立的改革派相比,李春芳缺乏的不是政治才具或为官经验,甚至也不是所谓的政治魄力,而只因抱定以民为本的理念,务求安静悃幅,所以他不变革、“不折腾”。李春芳的主要政绩则有:组织起草并促成《宗藩条例》刊行,对嘉靖以后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作用;节缩度支、爱惜民力,为隆庆之世的“土木不兴、府藏盈溢”打下基础;筹画边图、整顿边事,为隆庆和议保驾护航。另外,作为昭阳李氏家族新局面的开创者,李春芳为家族奠定的优秀传统如知恩图报、刚方正直、慷慨好义、豁达淡定等在后世子孙中都得到良好的传承和呈现。第三章分类统计并考证李氏家族成员在明清两代三百余年中的科举和仕宦情况,其中进士11人,举人28人,中会试副榜者1人,中乡试副榜者16人;各级各类行政官员50余人,各级学官20余人。在统计基础上,探讨该家族俊彦迭出的原因,分析表明:良好的家族风气、精心选择的婚姻圈、重视举业的家庭教育方针、文化仕宦家族类型的确立所起到的引导和约束作用等,都为该家族科甲鼎盛、簪缨联翩提供了基础和保障。第四章首先重新厘定了忠烈、遗民与非遗民的概念和范畴。明遗民是时空层面已由明入清、情感归属和心理认同却始终指向明朝因而拒应清朝科举、拒仕清朝的士人;忠烈在“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方面比遗民更加决绝,但正因他们壮烈地与故国同陨,彻底失去了时间上孑“遗”的可能;对旧朝并无认同感或虽具遗民意识却名节有亏、行为失检者的则属非遗民。其次考证明清易代之际昭阳李氏家族成员中忠烈和遗民的活动及其在明代的仕宦经历,重返历史现场,还原李氏忠烈和遗民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抗暴御侮的民族精神。其三,在认真解读史料的前提下推翻邓长风所确定的李乔的遗民身份。在明清之际的李氏家族成员中,李乔是一个较为奇特的存在。《重修兴化县志》、《续纂句容县志》、《李氏家传》等方志史料述其仕宦经历止于明末,对他于易代之际的选择与之后的去向语焉不详。邓长风认为李乔与其兄李嗣京同属消极对抗型遗民。笔者据《明季南略》、《甲乙事案》、《明季甲乙两年汇编》等甲乙史料,确认李乔是弘光朝文官中率先髡发的积极迎降者。第五章主要展示李氏家族成员的文学成就。以科举起家发迹的昭阳李氏家族文人云集,文学著述多元多面、多姿多彩。本章剔除文学之外的杂著,搁置李清的文学著述(详见第六章),钩稽李氏家族成员的文学著述达150种之多。在朱彝尊等前贤阐释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昭阳诗派”及其与李氏家族成员的文学活动、诗歌创作之关系,着重解读李沂和李国宋、李瞵等李氏诗人的诗歌及其所反映的生活状况。第六章以“生平手不释卷,尤潜心史学,著作宏富”的李清为研究对象,补考其著述30余种,考证单篇文章4篇;深入研读李清著述的我国现存明代唯一的判词专集《折狱新语》:该著作反映了当时以劝善为旨归的法律价值取向、平如止水的法律追求,表现出推官李清智慧风趣的判案风格,还折射着晚明时期的社会生活样态,又以其文采飞扬、典雅丰赡、雍容华丽的文学色彩达到了法律与传统文化和文学的终极和谐。就时事小说《梼杌闲评》的作者问题从《梼杌闲评》并未特意为李思诚辩冤、李清与《魏忠贤小说斥奸书》作者陆云龙的关系、李清的书写习惯及其文学主张等方面进行考辩,结论是李清不可能是该小说的作者。第七章综述李氏家族女性诗人的情况,着重论述一代才女、“广陵闺秀”李季娴其人其诗其文。诗文兼擅的季娴是明末清初扬州地区的名门才女,一生丰富多彩而结局悲凉凄怆。其诗作蕴藉含蓄、摇曳多姿,却晕染着刻骨的寂寞与哀伤;其阐述佛理的“醒世之文”严密机智、神气秀朗,充满忧患意识与悲悯情怀。被清朝第一谏臣季开生誉为“秀擅闺中、风高林下”的才女李季娴,以卓越的才华挑战了彼时女子“锦泊米盐、才湮针线”的宿命,在等级森严的传统社会营造出一片葳蕤华茂的女性风景。李氏家族另一位重要的女性诗人是李国梅,其诗作从体式上看众体皆备,就风格而论则真率朴质、清新而不乏刚健,尤其难得的是她有着十分强烈的女性自觉,敏锐地感觉到女性与时代和社会的格格不入,并试图冲破禁锢、挣脱束缚、实现自我价值。李国梅用她的诗歌代表彼时的杰出女性发出呐喊,对女性所遭受的制度和文化压抑提出了严正的抗议。第八章考述昭阳李氏家族的艺术人才及其艺术成就,尤其是“扬州八怪”主要成员李鱓的绘画与题画诗的成就及特点。李鱓在绘画方面一是转益多师、遍历繁华却能不为春色所拘囿,吸取精华、为我所用,卓然成一大家;二是精研笔墨、巧妙用水,对绘画技法进行了卓越的探索;三是取材广泛、无物不画,赋予画作以难能可贵的平民性,大大拓展了文人画的表现领域;四是能在画作中率性地表现出恣肆汪洋的主体意识与回归自我的莫大勇气。就题画诗而言,李鱓的现存题画诗一则串联着诗人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二则堪称其儒者人格的生动写照,三是表现出与正统诗歌大异其趣的美学风格,为后世提供了独特的诗歌审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