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普通野生稻、粳稻和籼稻的遗传结构及相互关系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lobohz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野生稻驯化为栽培稻,栽培稻又进一步分化为籼稻和粳稻,关于它们三者的遗传结构和相互关系一直未能达到统一。本研究利用50对随机分布在12条染色体上SSR引物,对来源于中国各地的籼稻(40份)、粳稻(39份)及野生稻(20份)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野生稻、粳稻和籼稻的遗传多样性野生稻、粳稻和籼稻群体分别发现262、236、171条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分别为5.24、4.72、3.42;基因多样性水平(H)分别为0.5652、0.4157,0.3228;多态信息
其他文献
植物角质层是覆盖在空气器官表皮层上的胞外疏水层,广泛存在于植物的叶、花、茎和果实表面,由酯结合态的ω-羟基化脂肪酸构成的角质单体和覆盖在角质单体上面的上表皮蜡质及贯穿其中的内表皮蜡质三部分组成。它是植物与环境接触的第一界面,因此成为植物的第一道免疫屏障,不仅能限制植物体内非气孔性水分蒸腾流失,增强抗旱性,还能防止紫外线、高温、高盐、虫害等胁迫,对植物胁迫抗性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小麦是我国非常重要的农
学位
本研究用胚龄(Ed)45~248牦牛胚胎蹄缘皮肤为实验材料,Ed 55~275黄牛胚胎蹄缘皮肤作为对照,通过石蜡组织切片、HE染色和EnVison免疫组化法,研究牦牛蹄缘不同位点毛囊的形态发生过程
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进化的双重作用下,植物产生不同大小的传播体以适应环境从而来延续后代。传播体大小在植物学和生态学研究作为一个重要的生物性状,与植物其它的生活史特征如
采用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对96个来自中国内蒙古、加拿大曼尼托巴和英国英格兰的向日葵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菌株的遗传多样和群体结构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在100-500
精子发生是一个错综复杂且高度有序的动态过程,其间生精干细胞经过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核浓缩、细胞变形、激活等众多复杂的变化,最终发育、分化成为成熟的精子。这些不同的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