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冀中南民办书院的教育及其哲学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cat81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办书院是中国书院史上最富有魅力和本然意味的部分。本研究首先从自然地理、社会文化以及作为地域精神的“赵地风骨”三方面,简要分析了古代冀中南民办书院产生地“冀中南”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对富于“慷慨悲歌”的冀中南地区自然疆域、文化氛围与地域精神简要介绍之后,研究展开对冀中南民办书院及其教育千年兴衰史的论述。而从语言分析、“新文化史”及“层累造史”等视角,对诸如古代书院性质、早期书院起源、宋朝初期“几大书院”等书院研究基本问题的尝试性探寻,是本研究的立论基础和思考路径。古代冀中南民办书院形成于北宋前期。金、元之际,出现了具有丰富史实记载的冀中南民办书院办学实绩。在不同朝代、不同区域间,古代冀中南民办书院呈现了数量及影响上的非均衡发展。元、明时期,是古代冀中南民办书院步入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石家庄和保定是冀中南民办书院发展较早的地区,其先发优势贯穿整个宋、元时期,保持了近两百年。元代冀中南民办书院的实学与科学传统,既是本区域实学精神的凝聚与突出表现,更为后世冀中南民办书院的实学路向准备了思想与历史素材。元朝时期,邢台、邯郸地区加入民办书院发展阵营,后起的邢台在数量上追平了保定。伴随自元朝以来环绕政治中心的近畿地位的确立,封建一统王朝思想整顿工作的提速,区域学术思想的交流、互动与特色传承,明代冀中南地区民办书院继续更新并丰富着自身的独特地域分布与发展形态。在明朝风起云涌的各种思潮中,冀中南民办书院发展的下山进城、世俗化及社团化,在一定程度上表征着其所以繁荣的政治、文化背景,预示着其潜伏的危机。明朝时,民办书院已经遍及冀中南各市;其中,邢台异军突起,占据冀中南民办书院数量的半壁江山。冀中南民办书院先发地域发展的回落、衰退与后发地域的抬升、走强的交叉走势,在明朝前后表现极为明显。元、明以降,在与官办学校及官办书院的相互借鉴与互动中,古代冀中南民办书院在河北乃至北方书院发展及其教育事业中占有显要地位。颜习斋主教时的邯郸漳南书院,代表了古代冀中南民办书院个性发展的最高水平。漳南书院的产生与发展既是冀中南民办书院事业发展的必然,亦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封建中国北方民办书院的尴尬生存与历史命运。清朝时,石家庄延续自元代以后民办书院的衰势,跌至历史的冰点。保定地区的民办书院发展较早,且发展态势良好,执冀中南民办书院发展之牛耳。走下高山,涌入城镇,务实求新,是后期冀中南民办书院的运动轨迹。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民族工作实际深入结合的40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和发展的40年,是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
目前,各地综合档案馆都开展了档案信息化建设,形成了大量的数字档案信息资源。数字档案信息具有电子信息的一切特征,利用一些技术手段能够对数字档案信息进行非法访问或修改,且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然而经济增长迅猛的背后,却消耗了大量土地资源,产生了很多土地违法的问题。特别是近几年来,各地发展经济的热情异常高涨,土地需求
情感因素对高职英语教学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本文试图从教学经验出发探讨如何将消极的情感因素转化成积极的情感因素,从而更好地促进高职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和教学效果的优化。
河流生态功能下降已经成为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典型性问题。笔者通过分析河流生态功能发挥的内在机制,指出保护和维持河流的关键生态要素的健康是河流生态功能得以发挥的基础。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关键之年。象山县档案局根据省档案局“比实干、比服务”主题实践活动的有关精神,坚持“服务为先、实干兴档”,在实干中
高职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其学习效果。本文结合当前高职学生的学习现状,运用期望理论分析了其学习状况欠佳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激发高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