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矿业法制变革初探——从焦作煤矿实例展开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rple6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甲午战争后,列强取得了在华办厂的权利,并且势力不断扩张,外资纷涌而入在华设厂开矿,妄想窃取整个内陆地区的矿产资源。面对中国利权大量外溢以及国内舆论的压力,清末民初各时期的中央政府纷纷出台了一些矿业条例和章程,寻求保护华商开矿的权利,限制外商的投资的办法。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经常伴随着经济政策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在帝国主义大肆扩张的年代,制定的法律也都体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  本文以焦作煤矿实例展开,对先秦时期至1927年国民党政府等各个时期颁布的矿业法规及政策加以梳理,重点对晚清和民国初期开展的矿业法律变革加以剖析,并对这一时期出台的矿业法律进行了比较分析。笔者还对愈演愈烈的河南利权斗争进行了阐述,并且分析了这些立法的缺失,总结归纳了当时的政府针对英福公司法制管控的特点。纵观清末民初矿业立法改革,基本都是围绕如何防范外国资本入侵的,清末民初各时期的中央政府不关心矿业的管理体制,只关心矿业税收和统治秩序的稳定,一味的照搬西方矿业法律,不认真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与开采技术,导致本土传统矿业在和外资矿业的竞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另外,中央政府处理英福公司矿案时方式欠妥,矿业法律不够完善,根本限制不住英福公司对焦作地区矿产的掠夺,对此河南社会各界尤其是传统矿业主们意见很大。清末民初时各个时期的统治者一味的照搬西方矿业法律,不能适应中国的实际需要,缺乏本土化,矿业法制变革最终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从最开始的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到开始慢慢转变观念,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在国际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