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主运皮带机模糊控制系统研究

来源 :西安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矿主运皮带机作为煤矿的主运输设备,在煤炭运输过程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为满足煤矿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需求,主运皮带机的运输距离、运输效率、运输安全性等一直都在科研技术人员的研究下不断发展进步。煤矿企业作为粗放型生产企业,煤矿主运皮带机集控系统主要以开环控制策略为主,只通过特定的程序控制启停和运行。主运皮带机的开环控制系统无法对皮带机运行过程进行自动调节,达不到较为满意的运行性能和精度要求。本文以某矿主运皮带机控制系统改造项目为实践背景,针对目前煤矿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上位机平台、PLC控制技术、PID控制技术及模糊控制理论,研究了煤矿主运皮带机模糊控制系统。该系统主要分为三部分,即上位机及模糊控制器部分,PLC采集控制部分和控制执行部分。上位机以亚控科技KingScada设计完成,完成系统在地面运行状态的展示及远程控制;井下采用以西门子PLC为主体进行冗余设计的控制箱,完成井下各类数据的采集、展示及逻辑运行,PLC程序设计了速度阶梯模型、顺煤流启停方法、皮带机自动运行方法和煤层高度数据处理方法;模糊控制器设计了基于模糊PID控制的自动调速运行规则。煤矿主运皮带机模糊控制系统保障了煤矿主运皮带机的安全稳定运行,解决了煤矿主运皮带机根据煤流量进行自动调速运行的实际需求。系统的三个部分利用RS485串口通信技术和TCP/IP以太网通信技术,实现了架构间的交互通信。最后,在现场对系统进行调试运行,结果显示煤矿主运皮带机模糊控制系统符合现场实际生产要求。煤矿主运皮带机模糊控制系统使井下主运皮带运输系统的稳定性得到改善,实现了多级皮带机的闭环调速运行、就地及远程控制、故障告警停机、低速检修等切合实际的各种控制功能,实现了主运皮带机的无人值守自动运行,保障了生产的安全,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煤炭作为我国重要传统能源行业,智能化发展是煤炭行业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为解决采掘失衡难题,掘进装备智能化水平亟待提升。虽然煤矿装备自动化、信息化取得很大进展,但传统井下设备位姿及巷道测量方法存在稳定性不足、全局定位困难等问题。论文提出一种单目视觉与激光雷达融合的巷道三维重建与装备定位总体方案,结合多传感器融合方法实现掘进装备位姿测量,构建二维栅格与三维点云一致的巷道地图,为掘进装备在煤矿复杂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富油煤通过热解技术可以转化为油、气和半焦,具有集煤、油、气资源属性于一体的特点,利用其提油炼气是弥补我国油气供给不足问题的重要措施。但陕北地区富油煤开采利用目前尚未形成规模化生产,其限制因素之一为:在目前采煤工艺下,开采出煤样含有大量粉煤、末煤,块煤产出率低,导致其低温干馏提取的油品杂质含量高。而提高富油煤块煤开采率,需系统化掌握陕北富油煤组构特性及破碎力学强度,以便为后期选取合理的开采工艺和方法
图像在人类信息交流日渐频繁的今天扮演着高效信息传递者的角色,而高质量图像包含了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能够满足人们对于更高效信息交流的需求。但是带来了硬件设备老旧引起的难以获取、传输和应用高质量图像等问题,因此需要一种通过算法得到高分辨率图像的技术。超分辨率重建技术无需更换高质量成像设备,仅使用深度学习模型通过低分辨图像计算得到分辨率更高、细节更丰富、轮廓更清晰的高质量图像,既满足了人类对高质量图片的需
自然界及人类工程活动产生的酸性水体能显著影响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黄土斜坡、地基及洞室等遭受酸蚀作用时,其稳定性会在酸-水-物理化学耦合作用下弱化。以Q2原状黄土及重塑黄土为研究对象,以蠕变力学试验、激光粒度分析、XRD矿物分析及扫描电镜试验为研究手段,从宏、微观角度出发,探索了酸蚀黄土的蠕变特征与微观指标参数随酸浓度变化规律,进而结合流变模型理论及损伤力学理论,探究了酸蚀Q2黄土的蠕变特性及蠕变
脑机接口系统是指将大脑与计算机或者其他设备连接,通过解析大脑信号,实现控制外部设备的交互系统,该系统可以有效增强肢体残疾患者控制外界设备的能力。随着控制环境越来越复杂,多模态脑机接口系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其可以进行多维信号控制,具有更高的控制准确性和系统稳定性。本文将多模态生物电信号与游戏系统结合,研究并设计了一种利用人体眼电、肌电和脑电(EEG)信号组成的多模态生物电信号协同控制人物对战
人脸作为个体最显著的特征,人脸识别在身份识别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现代重要的身份认证方式。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和视觉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存在于日常生活与工作的任何角落。特别在安防监控方面,人脸识别技术作为重要的保障手段,保护着人们的安全。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由于人脸识别系统搭载的环境多种多样且情况多变,比如受到传输方式、环境条件、设备配置和人为因素等方面的影响,所采集的人脸图像往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