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松PmACRE基因调控抗松材线虫病的作用机制研究

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hua77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速生、耐干旱瘠薄、适应性强,是我国南方贫瘠地区造林的先锋树种。由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引起的松树萎蔫病是一种松树毁灭性病害,该病害严重威胁马尾松的健康生长。目前,在马尾松应对松材线虫入侵的抗病机制研究方面,发现部分与抗病性相关基因。本实验室前期研究获得了马尾松响应松材线虫侵染的多个抗病基因,其中DRG(disease resistant gene)基因在马尾松感病过程中被抑制表达,推测该基因可能与马尾松的抗病性有关。为深入研究该基因与寄主抗松材线虫病的相关性,本研究克隆了马尾松DRG基因的CDS,并通过构建DRG基因融合GFP的重组表达载体遗传转化模式植物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进一步研究转基因拟南芥对松材线虫侵染的防御能力,探索DRG基因的抗性调控作用。主要结果如下:克隆了马尾松DRG基因的CDS,经测序与同源性比对,结果显示DRG基因CDS长度624 bp,编码207个氨基酸;与报道的欧洲赤松(Pinus sylvestris)的Avr9/Cf-9 rapidly elicited gene(Ps ACRE)的CDS长度一致,核苷酸组成存在3个碱基差异;编码的氨基酸仅1个差异,表明两者的同源性高,在不同松树品种间较为保守,因而认为该基因是马尾松的ACRE基因(PmACRE)。通过构建PmACRE基因融合GFP的重组表达载体遗传转化拟南芥,进一步通过PCR检测、荧光显微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表达以及Western-blotting检测ACRE融合蛋白的表达,获得阳性转PmACRE基因拟南芥。对拟南芥进行人工接种松材线虫,通过镜检和表型观察,结果显示线虫能在伤口处定殖并迁移到叶片中,引起叶片变黄和枯萎,表明松材线虫成功侵染了拟南芥。通过比较接种不同虫量下转基因拟南芥及转空载体对照组的发病情况,结果显示,松材线虫对转PmACRE基因拟南芥的致病力低于其对转空载体对照组的致病力,不同侵染虫量对转PmACRE基因拟南芥的致病率为28%~46%,而对转空载体对照组的致病率为37%~59%。由此可见,PmACRE基因能够提高拟南芥对松材线虫侵染的防御能力。深入研究发现,接种1 d、2d、3 d、5 d时,转基因拟南芥叶片中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总酚和总黄酮植保素类次生化合物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进一步利用GFP-Trap的免疫共沉淀(Co-IP)技术捕获ACRE的互作蛋白,研究ACRE蛋白在拟南芥中的调控网络。质谱鉴定和蛋白功能分析结果显示,ACRE蛋白与ATP合酶α、β亚基、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过氧化氢结构域蛋白、黑芥子硫苷酸酶、二氢硫辛酸脱氢酶、酮醇酸还原异构酶、牻牛儿基牻牛儿基二磷酸还原酶、S-腺苷甲硫氨酸合酶、谷氨酰胺合成酶等多个蛋白相互作用。对互作蛋白进行GO数据注释分析,结果显示ACRE的互作蛋白在GO中参与最多的细胞组分是胞质、质体、包膜、非膜性细胞器和质外体,参与最多的分子功能是结合功能和催化活性,参与最多的生物过程是细胞过程、对无机物的反应和金属离子的响应;KEGG富集分析发现,富集最多的是代谢途径通路,其次是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以及碳代谢通路。而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S-腺苷甲硫氨酸合酶、过氧化氢酶、谷氨酰胺合成酶、ATP合酶α、β亚基、脂肪氧合酶等在抗逆和代谢调控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PmACRE基因能够调控拟南芥抗松材线虫侵染,提高了拟南芥中APX的活性,增强了黄酮类、酚类化合物合成,提高了拟南芥的抗病防御能力;ACRE蛋白通过与次生代谢通路、解毒抗逆通路、初级代谢通路中的多个蛋白相互作用,调控拟南芥中植保素类次生代谢物的合成,增强毒性物质的清除,提高拟南芥的抗病性。研究结果为挖掘有效调控马尾松抗松材线虫病能力的功能基因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揭示松材线虫与寄主复杂的互作机制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自19世纪以来,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引发了全球气候变暖,并造成一系列自然生态、人群健康问题。而宏观角度的社会生态因子调控被认为是有效缓解区域气温升高的有效手段之一,然而不同因子对气温响应的能力尚不明确。因此,刻画高精度的区域气温时空变化,进一步量化不同社会生态因子对区域气温影响程度,该过程有利于明确区域气温的变化态势。为调控区域热环境、推动我国“碳中和”提供技术支撑,也为调
学位
饲草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但冬季鲜绿饲草短缺已成为限制我国北方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粮草兼用型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即能在营养生长前期进行放牧或刈割来饲养家畜,又能后期收获粮食。目前,这种以幼苗为草、籽粒为粮的粮草兼用型小麦已在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等10多个国家大规模生产应用,这也为解决我国冬季鲜绿饲草短缺、提高农民种植收益及保障粮食安全方面提供借鉴。为筛选
学位
竹子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非木材林业产品之一。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在亚洲,尤其是东亚地区的中国,分布广泛,历史悠久,具有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光不仅是植物光合作用最重要的能量来源,也参与调节植物的生物进程,尤其是光质中的红光和蓝光,参与调控植物众多光反应,而目前关于红光和蓝光光调控机制主要研究对象为拟南芥、水稻、番茄等,但在毛竹中却鲜有报道,一方面由于毛竹没有成熟的转化体系
学位
林冠层能够对林下降雨的空间分布格局产生影响,减弱雨水自高空下落到地面的直接冲蚀力,研究林冠层的空间形态差异对于林木降雨截留功能的影响可阐明植被覆盖的降雨减蚀机理,起到水土保持作用,促进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三维激光扫描仪能够获得林木冠层点云,为林木冠层的三维重构提供实现基础并对林木冠层差异刻画提供技术支撑。研究以福建农林大学校内的20株杜仲和40株香樟为研究对象,通过观测并收集20
学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内外生态实际,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在继承与发展人类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科学论断,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思想科学回答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原则、意义、任务要求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其核心观点可归结为生态文明观、生态自然观、生态价值观、生态法治观、生态民生观和全球生态治理观。作为内容充实、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这
学位
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叙事中,空间的社会属性常常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历史与时间是叙事的主题。生发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空间转向”运动,致力于实现时间与空间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均衡发展。在这场运动中,英国著名左翼学者多琳·马西的独特贡献在于从生产地理学角度出发去分析资本主义的空间与社会结构问题,开辟出一条解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变化的新路径。沿着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基本立场,马西构建起别具一格的劳动空间分工理论
学位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是中国南方最主要速生用材树种之一。合理的造林密度,不仅可降低幼林抚育成本,而且还可优化幼林阶段的林分结构、提高幼林的生长量,是人工林高效培育技术体系中重要的一个技术环节。目前针对不同造林密度杉木幼林的研究主要从造林密度对幼木生长与养分循环的影响,而针对不同造林密度杉木林细根土壤垂直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与林下植被细根竞争强度变
学位
依据文化资源构成“三分法”,把扬州文化资源划分为物质、社会和审美文化资源三个谱系,其谱系内部最具典型和成熟特征的类型主要有古镇、饮食、城市、工业、运河、曲艺、园林等文化资源。扬州文化资源遭遇的现代困境有:一是“不保护”“等保护”;二是“伪保护”“破坏性保护”。这个困境的出现与其融入长三角城市群的地理区位,以及扬州本土文化特性有关。就前者而言,扬州融入长三角城市群之后,也被裹挟进了以上海为核心的现代
期刊
伞花木(Eurycorymbus cavaleriei)是中国特有的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天然种群分布范围小,数量少。福建省三明市天然保存一小片伞花木生存群落,受干扰性小,数量虽少,但树体高大,生长良好。本文对该群落开展调查,研究群落结构特征、物种多样性、优势种群生态位、种间关系特征、伞花木种群结构和动态特征等,掌握该群落植物分布情况,各层优势种群间竞争关系,伞花木种群未来发展趋势,揭示伞花木
学位
荞麦在我国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在饲用和食药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和利用价值。化学杀雄技术凭借其具有简单易操作、亲本来源广泛、无胞质不良效应、配组自由、杀雄败育性稳定等优点,成为目前杂种优势利用的一条比较有效的途径,同时是克服人工去雄困难的一种有效途径。目前,化学杀雄剂已经在小麦、油菜、水稻和棉花等多种作物雄性不育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在荞麦雄性不育研究中的应用鲜有报道。因此,很有必要开展甜荞化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