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为止,日本劳动市场一直可以保证年轻人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就业。90年代后期泡沫经济崩溃后,随着日本企业招聘人数的锐减,年轻人的就业形势急剧恶化,其中被称为“飞特族”(年龄在15至34岁之间,没有固定职业、从事非全日临时性工作的年轻人)的年轻人群迅速增加,其规模及所产生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本稿是作者利用在日本留学的一年时间,收集了日本学者和日本政府相关部门对“飞特族”所作的研究资料,对相关研究学说和各种调查统计资料作了考察的基础上,进行了问卷调查后所进行的研究。本稿在第一章追溯了“飞特族”从产生到成为引人关注的社会问题的发展过程。首先考察日本国内学者和日本政府相关部门针对“飞特族”所作的代表性研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不同时期“飞特族”的特征。本论文认为在泡沫经济崩溃以后大量涌现的“飞特族”已经失去了原先年轻人追求的那种自由生活,不愿被固定工作所束缚的特点;现在的“飞特族”是在社会产业结构发生变革,企业改变雇佣方针的情况下,那些学历不高、技能不强的年轻人的无奈选择。本稿的第二章一开始对“飞特族”和非典型雇用者两者之间关系进行了整理,之后主要考察“飞特族”的迅速增加所导致的社会问题,并阐述“飞特族”的问题的出现同日本企业的体制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认为日本企业具有体制上的封闭性,如正式社员与非正式社员在收入、职业进修机会方面有较大差距,以及日本企业对正式社员在年龄、性别、学历方面的限制等。因此,学校毕业后无法直接就职的年轻人难以获得重新作为正式社员(公司的正式从业者)进入企业工作的机会。“飞特族”作为从学校到正式社员这一移动过程中的就业形态应该说有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有着一定积极的意义。然而问题在于一旦成为飞特族的年轻人难以实现向正式社员的转变,使得“飞特族”在社会上处于不利的地位。但是在雇佣结构中,当包括派遣社员等在内的其他非典型雇佣所占比例越来越高,而且这种情况将可能成为今后不可逆转的趋势时,日本社会需要建立一个新的机制来适应这种变化。第三章是本文作者对京都一所大学的社会学系大四学生进行的就业情况调查及日本政府为解决年轻人就业问题采取的相关对策进行的考察。调查显示:正式社员仍是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的首选。在景气日渐回复的形势下,其它非正规雇佣的人数仍不断上升这一点说明了“飞特族”增加的原因更多的在于企业的雇佣行为的变化,而并非年轻人本身的意识转变。政府采取对策减少“飞特族”的人数时,重心更多的是倾向于对年轻人就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而没有指向企业原有的体制。泡沫经济崩溃后出现的日本年轻人就业问题正是反映了日本旧有企业体制的封闭性。“飞特族”的问题是集中反映这种封闭性的弊端的一个缩影。“飞特族”要真正成为一种理想的新的工作方式,有待于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及人们生活方式等一系列的根本变化。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