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格的截然分裂从来没有像当代人这样明显,在过去,理性与感性的分裂还被掩盖在感性对理性的屈从之下,随着感性主义的反抗和消费经济对感性的依赖,这种分裂便堂而皇之的亮相了。在西方思想史上,席勒最早将现代病症确定为感性和理性的分裂。在他看来,感性和理性分裂敌对是人性分裂和败坏的标志,也是现实灾难的根源。如何树立完整的人性?如何唯美的生活?在当今这样一个开放自由的社会,应当迫切需要有爱与美的智慧引导的“审美地活着”之生活方式,于是我们可以从中华民族美学史上找出作为一个特出群体存在的文化美学人格来汲取营养。基于此,有的学者提出:一个有待于开发的美学研究新领域——关于建构“文化人格美学”的设想。在“我——你”关系特征的“相遇”或“对话”过程,培育着一种独特性,个性化。
同时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又有着重视道德人格养成的美学传统,有着丰富的人物分析资源,这本身便是美学研究者所拥有的光彩夺目的瑰宝,也是美学研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屈原正是可以代表中国古典美学人格的一株文化奇葩,无论是其诗文还是人格,都散发出熠熠的光辉,照耀着后世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世界,更吸引了众多学者对其进行各种视角和领域的探讨。
而屈原的时代尚不知“美学”为何物,强以当今流行的学科化语言对其进行抽象化、体系化甚至“美学”化的框定,无疑会遮蔽言论背后那个朴素自然而又优美宏阔的屈原在其忧劳幽思却又清白坚定的复杂人生中所展现出的心灵气象。因此,属于屈原本身精神之美的价值,才是值得我们欣赏和重点关注的。
因此,本人尝试以“文化人格美学”的理论视角来对屈原进行美学的称述,以“我——你”的审美关系为出发点,从历史、文化、艺术的三维视野中,重新予以认识在思想与人格的关系中理解和称述屈原文化人格之美,走向屈原本真的生命所在,中肯切实地展现屈原审美的艺术的一生,探讨屈子为“这一个”所具有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如此,或能达到以彼之心为心、进行文化美学人格深层还原式探究之目的,同时,对超越传统美学的研究方法未尝不是一次有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