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婴戏图是中国美术史上一种专门表现儿童题材的绘画,中国绘画史上的婴戏图历史久远,山东临沂金雀山前汉墓出土的帛画中已经涉及这一题材,以后的历朝历代也都有画家关注和表现这一题材。但是到了宋代,婴戏题材绘画几乎以一种突然迸发的速度迅速流行于当时的画坛,成为宋代画家,特别是宫廷画家们反复描绘的题材和对象。对此问题的解释,之前的婴戏图研究者往往只集中在商品经济发展、市井文化兴起及祈求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对子孙后代的关心几个方面上,但是如果仔细推敲一下这些原因,便会发现这种解释是不足以令人信服的。本文通过对相关史料的进一步分析和考证,发现人口问题与宋代宫廷婴戏图的兴盛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统治者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和扩充劳动力来源,鼓励生育;另一方面又对人民施以沉重的赋税徭役,由此导致当时社会普遍流行“计产育子”、“溺婴”等自觉控制人口数量的习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需要更正以往对宋代宫廷婴戏题材绘画发展的认识,即认为“它的兴盛是社会繁荣、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恰恰相反,这是宋代帝国生存危机在当时艺术上的一种反映。代表官方意志的宫廷画师们集中在宋代出现人口问题、国家调整相关政策以刺激民间生育的特殊时期大量绘制婴戏图,说明宋代宫廷婴戏图的兴盛绝不是一个偶然的艺术现象,而是很可能被朝廷当成了一种为政治宣传服务的工具,从而对当时的人们起到了一定的教化和政策引导作用。自北宋后期开始,画院画家对婴戏题材绘画反复创作这一文化现象,与当时社会所面临的危机,以及国家为此推行的一系列缓解危机的政策有关,而这才是导致宋代宫廷婴戏题材绘画兴盛的关键因素。宋代宫廷婴戏图的兴盛是政府推行人口政策在文艺上的反映。人口问题从北宋末开始直到南宋,都是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它与政府收入、兵源及维护政权的需要等方面密切相关。针对婴儿夭亡率较高和生子不举之风的盛行,宋政府对生育行为及贫下之家无力赡养新生儿的窘况采取了一定措施,这些都反映出宋政府力求增殖人口的目的与决心。显然,这些在当时的文艺创作中不能不有所反映,就绘画而言,宫廷婴戏图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宫廷婴戏题材绘画是当时政府推行人口政策的一种文化工具,或者是政府在鼓励生育上的一大文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