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耳鸣是突发性聋(简称突聋)最常见的伴随症状,许多患者治疗后听力恢复或好转,但耳鸣长期存在,让患者很受困扰。然而目前对突聋研究主要注重于听力学方面,突聋伴发的耳鸣性状研究较少,缺少相关临床资料。虽然目前对耳鸣的许多方面认识不足,临床上无特效药物和特效治疗方法,但在国际上已有较为公认的心理声学指标来描述耳鸣的一些特征,如:耳鸣的音调、响度、最低掩蔽级、掩蔽曲线和后抑制效应等,这样将有助于对耳鸣的了解和对有关的临床研究进行评价。目的探讨突发性聋伴耳鸣患者的耳鸣心理声学检测意义,分析影响突发性聋伴耳鸣患者的耳鸣主观分级的相关因素。方法所有42例突聋并伴耳鸣患者来自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所有病例行纯音听阈测试及耳鸣心理声学测试,包括:耳鸣频率、响度、最低掩蔽级(MML)和掩蔽后效应(RI),并填写THI得分表。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纯音听阈测试结果按听力曲线分组:上升型组10例;下降型组8例;平坦型组24例。按听力下降程度分组:轻度聋7例,中度聋15例,重度聋18聋,极重度聋2例。轻度聋7例全部位于上升型组。2、耳鸣音调匹配类型纯音25例(59.5%),窄带噪声16例(38.0%),白噪声1(2.5%)例。耳鸣匹配频率例数125 Hz 6例,250 Hz 7例,500 Hz 8例,1500 Hz 1例,3000 Hz 1例,4000Hz6例,6000 Hz 3例,8000 Hz 10例。上升型曲线耳鸣频率主要集中于低频区,9例(90%)患者耳鸣频率位于0-500hz;下降型曲线中5例(62.5%)患者耳鸣频率位于高频4000-8000 hz,平坦型组11例(45.8%)位于0-500hz,13例(55.2%)位于高频4000-8000 hz。耳鸣频率与听力下降类型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r=3.161,P=0.016<0.05。3、耳鸣响度例数0-5 dB SL19(45.2%)例,6-10 dB SL11(26.2%)例,11-15 dB SL6(14.4%)例,大于15 dB SL3(7.1%)例,未匹配3例。耳鸣响度与听力损失程度有相关性,相关系数r=1.161,P=0.023<0.05。4、掩蔽曲线重叠型25例,汇聚型7例,二者合计占总数76.7%(32/42)。后效抑制试验阳性2例(4.8%),部分阳性27例(64.3%),二者合计29例占总数69.1%。5、耳鸣主观分级中1级耳鸣8例,2级耳鸣15例,3级耳鸣16例,4级耳鸣3例。耳鸣主观分级与听力损失程度有相关性,相关系数r=2.432,P=0.013<0.05。耳鸣主观分级与耳鸣频率无相关性,相关系数r=0.136,P=0.735>0.05。耳鸣主观分级与耳鸣响度无相关性,相关系数r=0.176,P=1.736>0.05。结论:突发性聋伴耳鸣患者耳鸣性状具有个体差异,有必要对突聋伴耳鸣患者行耳鸣心理声学检测,以指导临床耳鸣诊疗。1、突聋伴耳鸣患者耳鸣匹配频率与听力下降最大频率一致,平坦型曲线组多位于高频或低频。2、突聋伴耳鸣患者掩蔽曲线类型以重叠型和汇聚型为主,残余抑制试验部分阳性为主,提示突聋伴发的耳鸣性状具有可掩蔽性,药物治疗不能改善的突聋患者的耳鸣可辅助以声治疗。3、突聋伴耳鸣患者主观分级与听力下降程度有关;与耳鸣匹配频率、响度无明显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