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生物学特性和资源抗性的研究

来源 :东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hzqingqingc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主要是由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引起的侵染性病害。近年来,该病害在我国华北和东北玉米主产区发生面积逐年扩大,病情渐趋严重,已由过去的次要病害逐渐发展为目前的重要病害。本文研究了玉米弯孢菌的生物学特性、侵染条件、病害的发生规律以及不同来源的玉米资源抗性差异,得出以下结论: 明确了玉米弯孢霉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条件以及菌丝生长适宜条件。弯孢菌分生孢子的萌发适宜温度为28~35℃,最适温度为32℃,相对湿度在96%以上才可萌发,萌发的pH值范围为4~11,适宜的pH值范围为5~8;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5~35℃,最适温度为30℃,生长pH值范围为3~10,适宜pH值范围为4~8。 在干燥条件和冬季地表土壤条件下,病原菌在植物病残体上可安全越冬,成为次年田间初侵染源;病菌不同菌株间致病力有差异,强致病力菌株存在的地区可能是发病较重地区,该病菌种内存在生理分化类型;不同生育期的叶片(叶面物质)对弯孢菌孢子萌发有明显不同的促进作用,抽丝期的叶片(叶面物质)对弯孢菌孢子萌发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温度和叶面结水时间是影响弯孢霉叶斑病侵入率和潜伏期的重要因素。 玉米品种间以及自交系间抗病性差异明显,自交系的抗病性明显低于品种的抗病性;不同来源的杂交种和自交系的抗病性有明显差异,吉63、黄早4、丹9046、丹9041、铁7922、掖478、沈5003、Mo17、丹340和E28等一批应用多年的种质均为感病类型(MS~HS),而新选育的各类群一些种质和具有热带、亚热带血缘的78599等一些外来种质均为抗病类型(R~HR);杂交种的抗病性与双亲的抗病性有密切关系;筛选出一批抗弯孢病菌的品种和自交系,为抗弯孢霉叶斑病玉米育种提供了种质资源;品种抗性随植株生长而递减,苗期较抗病,抽丝期极为感病。 此项研究为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的抗病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和种质资源。
其他文献
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urinus是1种世界性害螨,近年来在我国玉米产区发生逐年加重,甚至已成为我国玉米最主要的有害生物之一。对于该螨的防治主要依赖于化学防治,而长期
绿长突叶蝉(Batracomorphus pandarus Knight)为中国新纪录种,属半翅目(Hemiptera)叶蝉科(Cicadellidae)叶蝉亚科(Iassinae)短头叶蝉族(Iassini)长突叶蝉属(Batracomorphus)
期刊